人生感悟:人生智慧尽在“进退”之间
时间:2021-07-20 00:00:00 分类:人生感悟
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尘元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是屡爬屡摔。后来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间痴情之人,执着于勇气和顽强者不在少数,但是往往却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样,并不能达到心中向往的那个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脸肿,最终一无所获。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一份低头看的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代表了放弃希望,更不意味着信念不坚定,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进”字构造颇有玄机,在甲骨文中,进上面是“隹”,形似小鸟,下面是“止”(趾),即鸟足,鸟足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像离弦之箭。
简化字是“走之旁”背着“井”,就是说,“进”意味着背井离乡,意味着离开原点。所以进是积极的也是疼痛的,是独立也是切割。
进有时是被动的。正如鱼儿上溯求生,停在水中则陷于淤泥。进化成为生存必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置身事外,就容易被历史的洪流抛掷于岸,成为标本,悬于壁,藏于阁。
“退”则与奔跑背道而驰。后退,有时并不是妥协,也不是放弃,而是蓄势待发;一味追逐难免会迷了方向、离了初衷。
退而结网是智慧,比临渊羡鱼或赤膊捕捞更有价值。结网之思,胜过无数在河流中搏击的莽夫。
退一步的境界是豁达的。隐退江湖的人多是看透了名利纷争,不愿再为俗世名利欲望苦苦搏杀,而是潜入市井,安享退之乐。
进有时是一种贪婪,受到无限膨胀的欲望的驱使,拼命追逐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此时,适可而止,急流勇退,看似舍弃,实则是保全人格和操守。进可以让你飞得高,也足以让你飞得累。
退有时是一种智慧。如若处于以卵击石的困境中,进则玉石俱焚,退则得以委屈保全,就应当学会后退。
刘邦在项羽面前俯首帖耳,为的是以退保身,以退赢得时间,强大自己;勾践在棚屋里卧薪尝胆,为的是以退赢得羽翼丰满的时间。留得青山在,休养生息,卧薪尝胆……均是古人关于适时“后退”的谆谆教诲。
进,并不是追求十全十美,更不是放纵欲望,而是用积极的心态、踏实的努力来面对生活;
退,并不是故步自封,更不是抱残守缺,而是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珍惜已经拥有的阳光和甜蜜,在现有的时空点燃火把,制造浪漫的舞蹈。
进是青春的节奏,如日中天;退是成熟的锦囊,淡定从容。进退应时的中庸之道,是最难把握的,也最可贵。
进有度,退有则。进退之间,就是滚滚红尘,进退之间,就是人生百味。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