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励志:新东方成功的启迪
时间:2009-12-19 22:08:00 分类:成功励志
成功励志:新东方成功的启迪
我相信:新东方多年来奉行学生利益至上,未必是多么高尚,而是不如此,就不会有学生上门,就不会有任何收入,这是规则与制度的强大作用。随着中国高教资源的逐渐充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建立这样一种与很多国家高校一致的机制:哪个教师、哪个院系、乃至哪个学校教学质量低劣,学生考评意见众多,本末倒置地把精力全放在拿奖项、发论文、排名次之上,就让它降级、减薪、甚至走人或关门呢?
很少有人能做到美国上市公司的老总,但每个人、每个知识人都应该理智而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是每个高校都需要新东方那些在意学生评价、甚至讨好学生的教员,但学生至上是每个教育机构,不论公办、民办,不论规模大小都适用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就是新东方的成功给我们的两点启迪。
中国民办教育的成功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7日在纽约上市了。作为久已离开其日常运作的老员工,我仍然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这倒不是因为预期到它的财富将继续迅猛增长(尽管这么说显得颇为虚伪),而是深切地感受到新东方的成功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给仍在沉睡者一剂清醒的启迪。
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前途不外两条,或“学而优则仕”、志得意满、衣锦还乡;或壮志未酬、退求学术、固守象牙塔。而中国商业成功人士的来源,在传统上也不外两个:祖传的商业世家和断了当官、治学可能的穷苦人通过奋斗发财。前者由于近几十年的特殊背景,在中国大陆几近绝迹。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所知晓的富人,文化程度经常不高,所从事行业亦缺乏技术含量,为知识人所不屑。我以为:这种知识与财富的疏离和对抗,正是近现代中国多项改革措施遭遇阻碍、和谐社会建设仍任重道远的重大原因之一。而新东方诸创始人和与之类似的20世纪90年代归国创业的大量高学历者们,却打破了这一藩篱,创造了“知本家”的神话,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是无知识者无法涉足的,他们的管理经验、为人之道、处事谋略、胸襟城府都与中国传统上对商人的成见完全不符。他们的成功,成为诸多寒窗苦读者的希望,以鲜活的事实宣告了一段时间内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之破产,比再多的思想教育、行政措施都有效。他们的成功,给某些本不擅长也不喜欢、却苦熬在“公家”单位里应付各种会议、报告、审批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同龄人揭示了一条哲理:人生并非只有谋得一官半职才有成就!唯一有资格对他们的成功冷眼相看者,是那些一开始就笃定了皓首穷经、从内心深处喜爱并献身于学术之知识人,他们本就不在意那些轰轰烈烈的成功,此时仍可以继续毕生的追求。或者在财富与事业上实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在书斋中寻找心灵的寄托,本就是世界范围内读书人的两大追求,我相信这也必将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最终归宿。
对比从中关村一间简陋的平房发展起来、没有得到过任何官方资助、却在众多学员的拥护下取得惊人发展的新东方集团,众多公立高校,特别是获得大量国家支持、尽享各项优惠资源的某些“名校”是否应有所反思呢?诚然,民办的新东方和这些公立高校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营利与否以及历史传统上,都不具有可比性,它们完全不可能、也不会愿意拷贝新东方成功的模式。但有一点新东方做到了,我们的高校却未必做得到,那就是真正把学生作为自己的上帝,一切教学设置、人员安排、软硬件设备乃至一切项目的存废,都以学生是否满意作为唯一的判别标准。
当前世界上,有两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在19世纪首创研究型大学模式,而英美的高校至今仍较多地继承教学型模式之传统。但不管哪种模式,那些“世界一流高校”无不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核心,无不把学生评价之高低作为教师升迁和薪酬的极大权重,无不把学生是否接受作为一个教学项目甚至一个院系是否开设的最重要意见。洪堡就曾坚定地说:“大学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人。”没有了学生的认同和留恋,那些核心期刊(尤其是文科领域那多如繁星、似曾相识的期刊文章)、国际会议、科研奖项、高校排名又有何意义,我们又怎样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宏愿?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