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村官王光国修路的故事
时间:2022-04-14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在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这首民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辈。这里的686名村民耕种着700余亩土地,虽然盛产土豆、卷烟和玉米等农产品,但交通闭塞运不出去。
“打杵子,背篓子,卖头猪还得3人抬轿子。”这是店子坪村村民10年前出山的真实写照,他们去一趟集镇,只能用脚丈量,翻山越岭来回三四个小时。
“路通了,桥架了,出去都坐车了。”10年后,崭新的进村公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新架的店子坪大桥贯通南北,开着车子从村里到集镇也只需半小时。
为修这条长不足3公里的进村公路,店子坪村支书王光国从20xx年1月开始,带领一班“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开启了长达7年的绝壁凿路之旅,他用胆识、智慧和汗水在深山峡谷间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时代壮歌,王光国本人也被誉为“愚公支书”。
“路不通,我们低人一等”
店子坪村位于建始县龙坪乡西南边缘,村委会距龙坪乡集镇28公里,平均海拔1200多米,全村人常年生活在这交通闭塞的穷乡僻壤。
长期以来,店子坪村村民上学、就医、赶集都只能沿着洋芋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古盐道前往15公里以外的高坪集镇。交通极为不便,陡峭的河谷犹如一道天堑屏障,阻断了村民致富的脚步。
王光国说,养的肥猪卖不到好价钱,村里小伙子谈的女朋友来了又跑了,贫困的阴影世代挥之不去,也留下了许多沉痛的记忆。从他记事起,村里先后有6人被悬崖绝壁无情地夺去了生命。能有一条好路,成为店子坪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曾经店子坪村人一年四季出行离不开打杵子、背篓子,在河对岸一看见拿这两样东西的人,人家就说“那是店子坪村的”。王光国说,“哎,路不通我们都低人一等。修路,是我们的出路。”
“现在公路通了,桥也架起来了,搬出去住的人又搬回来了。”说起三组的黄祥忠今年从高坪镇又搬回了村里,王光国感到有些欣慰。他说,早在几年前,黄祥忠家打算改造房子,可交通不方便,建材都要靠人力来背,于是举债搬到离村15公里开外的高坪镇。
“沙石要背,水泥要背,钢筋要背,修个房子要背到虎年马月。”黄祥忠回想起这段“背井离乡”的日子,道出了心中的苦衷。他说,搬回来是看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今年72岁的刘太贵做梦也没想到,当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而公路直通到他家门口。他开玩笑说:“现在把水烧在锅里,发现家里没面,骑着车到街上把面买回来,发现水还没开。”逗得在场的村民哈哈大笑。
如今交通方便多了,自家的房子也得到改造。刘太贵感慨道,如果还要用背篓背钢筋水泥建房子,又得背死几代人。说完,他眯着眼睛点了一支烟:“路通了,桥通了,人都不想死了,还想多活几年。”
绝壁凿路,誓把天堑变通途
20xx年1月,王光国提出修路的设想时,村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而是表现出少有的冷静。很多人认为他疯了,凭劳力向大山要路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的事。
“如果你们能把这条路修下河,我把姓名都改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修路的是一组刘太贵。他说,“工程量太大了,祖祖辈辈都没修通,就一群老人妇女能把路修好?反正我不搞。”
“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10年!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总要修通这条路!”面对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王光国并没有反驳,而是挨家挨户做工作,一遍一遍地给村民讲道理。
村民们看到他铁了心,誓从洋芋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通村公路,开始主动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逐一在修路申请书上签字,并按下红手印。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毅然关掉了自家开办的养猪场。工地上没钱买炸药,他拿来妻子卖肥猪的1500元钱。然而最艰难的是20xx年3月18日那天,村民历经一个冬天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瞬间轰然垮塌,在场的男女老少一时间都懵了,忍不住相拥而泣。
从此之后,修路的人开始越来越少。为振奋人心,重燃群众修路的热情,他立下誓言:“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一定会奉陪到底!”于是他白天修路,晚上又挨家挨户做工作,后来陆陆续续地又有不少人回到了工地。
现如今,从店子坪村一直到高坪镇,一条水泥路贯穿,家家户户门口都实现道路硬化。出行不需要打杵子、背篓子,再也不用担心被人一眼识出是店子坪村的而感到低人一等。曾经阻隔店子坪村祖祖辈辈的洋芋河,如今架起了大桥,为了纪念店子坪村村民绝壁凿路的感人事迹,取名叫“店子坪大桥”,将于今年7月正式开通。
站在曾经坍塌的驳岸上,望着一条盘山曲折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村里,村支书王光国回想起当年最艰难的时候,他轻轻摸了一把眼角,泪水早已经模糊了他的眼睛。他说,“这个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
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
“店子坪村就像一头牛,而一组就是牛鼻子,牛鼻子牵不动,整个村的经济就不会动。”村支书王光国说,当时修路就是为了打通店子坪村跟外界的通道,现如今路通了,整个村的经济就有希望了。
为了帮助村民致富,王光国带领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了魔芋、烤烟和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来大力发展农产品支柱产业。
在发展猕猴桃时,有的村民认为种了猕猴桃后就种不成其它的农作物了,不少老年人很是反对。王光国费劲周折争取到猕猴桃树苗免费的政策,但是发下去的树苗有的还是不种,刘太春老人甚至直接把树苗扔掉。
为说服大家,王光国专门到超市里买来猕猴桃,请大家品尝,介绍营养价值和种植效益。“这些猕猴桃7块钱一斤,它好吃而且营养丰富,销路销量很好。如果一亩地可以产500斤,大家算算可以卖多少钱?”王光国的一席话让大家茅塞顿开,扔掉种苗的刘太春老人又重新申请领取了猕猴桃树苗。
目前,店子坪村成功引入上海老板投资140多万元,并成立德鑫农庄公司,通过租赁村民150亩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村民除了收取每亩600元的租金,平时还可以在苗圃基地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据统计,全村发展猕猴桃500亩,今年已挂果300亩,明年可见效益,预计每亩可为农户增加3000元收入。
“外面打工要文化,我们没文化在外面也是卖力气,还不如回家卖力气,现在家里收入不比外面差。”在外打工多年的刘和喜,回到家里感触颇多。
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农田挂满了果子,看着今年长势很好的猕猴桃,王光国说,“努力了两年,在今年的金秋十月,终于可以大丰收了。”他说,我们的农民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农民思维,总老想着怎么种田,怎么养家糊口,而是要学会改变思路,成为现代农民,这才是出路。
村民的梦:山中有城,城里有山
“水泥路,灭蚊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走进店子坪村,映入眼帘的俨然是城市小区的配套,要不是周围有绿树葱郁,高山环绕,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山村。
雨过天晴,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广场,孩子们玩着乒乓球,年轻人好奇地投掷篮球,妇女也没闲着在练习开车,而不少老人则听着音乐,跟着节奏扭上几段叫不上名的舞蹈。
入夏的夜,山里的清风抚过,显得格外的安静,只听见虫鸣鸟叫。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的王光国时刻在想,通往外面的路是通了,可如何致富却是他心头的一个结。
特色村寨改造,农产品推广,猕猴桃产业发展,这一个个项目都是他的“宝贝计划”。王光国介绍,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城里人一样富足便捷的生活,村里先后争取到近700万资金,来发展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7月份,村里即将联通第一根网线,并开通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今后老百姓交电费、取款转账、缴纳社保,只须网上轻轻一点,再也无需翻山越岭走上三四个小时去镇上,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
店子坪村7组的刘登军,以前一直在广东打工,如今回到家乡从事生猪养殖的刘登军,规模已经达到100-200头山猪。从喧哗的城市回到家乡,他说,山清水秀是一种幸福感,田园生活更是一种归属感。现在老百姓过的是“山中有城,城里有山”的日子,这就是我们店子坪村人的梦。
路 在 脚 下
“如果自己不想路子,就没有出路。”这是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村支书王光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店子坪村的出路就是把路修通,“三年修不通,五年!五年修不通,10年!我们这代人修不通,下一代人接着干,直到修通为止。”这是王光国面对崇山峻岭发出的呐喊,这也是他对村民的约定。
“靠老人和妇女向大山要路,简直是天方夜谭。”面对冷嘲热讽,他们没有停滞绝壁凿路的脚步,只是每天扛起锄头,昼出夜归,一锄一锄砸向绝壁,每一锄都砸在这个时代的心口上。
面对令人绝望的岩壁,总有人不甘崇山峻岭的阻隔,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脚板把板鞋磨穿,誓要天堑变通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再多再好的想法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那都是空想;但如果能踏出第一步,即使是高山峻岭,深谷险阻,也阻挡不住前行的脚步。
千里之外,路在脚下。
纷扰的世界之外,总有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感动,让我们铭记,他就是“新愚公”精神。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