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故事
时间:2021-09-08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60年代,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年代,他们作为榜样的力量,一言一行都被灌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下面是励志日小编为大家准备的60年代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60年代的故事篇一
1962年12月, 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在带领兰考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60年代的故事篇二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全国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
雷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他的出身特别苦,许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劳动时被地主婆砍了几刀;
二是他的艰苦朴素,穿的衣服和裤子补了又补;
三是他的乐于助人,经常把省下的钱寄给需要的人;
四是他的"钉子精神",60年代的雷锋首先是作为一个军人形象出现的,"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五是他的《雷锋日记》。他日记中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曾经激励了不少人。
60年代的故事篇三
60年代物质生活极为匮乏,体现在衣着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家里小孩子多的,没有那么多新衣服,"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那时穿补丁的衣服,随处可见,即使穿得不能再穿的衣服,也被用来拆了当补丁、纳鞋底。
艰苦也有艰苦的办法,上海服装鞋帽公司寿吉生,就介绍了多种拆洗缝补整旧如新的方法:可以大改小、长改短、旧翻新。
1960年党中央决定:减少民用棉布供应。布票按人头发放,凡是在京有正式户口的(吃商品粮的)每人全年4尺5寸,实际够打补丁用。当时的拆洗缝补业总有做不完的活儿。打一块补丁,除了收钱,还要按尺寸大小收取布票。
60年代的故事篇四
整个60年代,大体是军用服装在领导时尚的潮流,当年一度流行的顺口溜中,有一句"狂不狂,看米黄",指的也是军装。
军帽、"国防绿"上衣或一身"国防绿","片鞋儿",背"军挎",把二六"燕把"链套转铃八成新的自行车车座拔到顶,手挂钢丝锁。这副打扮,今天叫"酷""潮",用那个年代的词来形容,叫"份""狂"。
先是军人子弟翻出父辈的军服,显得格外神气。在他们的倡导下,全国各大专院校乃至所有的中等学校陆续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小学也不甘示弱,纷纷成立了红小兵组织,工人、农民开始成立"赤卫队",一时"全民皆兵"。当"文化大革命"战鼓擂响的时候,人们认为解放军战士是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的,解放军服饰形象也成了最革命的象征,可以想见当年军服的感染力是惊人的。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