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生  日志大全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

时间:2021-08-18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在课堂上引用生活中的智慧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1: 成功就是超越本我

  鹅毛大雪下得正紧,满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雪。

  有一位樵夫挑着两担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过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静的山头只听见脚踩着雪发出吱吱的响声。肩挑沉重的柴,头顶凛冽的北风,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费力。好不容易爬了许久,满以为离山顶近了,可是抬头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见尽头。

  樵夫沮丧极了,跪在雪地上,双手合十乞求佛祖现身帮忙。佛祖问:“你有何困难?”“我请求您帮我想个办法,让我尽快离开这鬼地方,我实在累得不行了。”樵夫疲惫地坐在地上。“好吧,我教你一个办法。”说完,佛祖把手向农夫身后一指说,“你往身后瞧去,看见的是什么?”“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时留下的脚印。”樵夫不解地说。

  “你是站在脚印的前方还是后方?”“当然是站在脚印的前方,因为每一个脚印都是我踩下去后才留下的。”樵夫理所当然地回答。

  “这就是重点!你永远站在自己走过路途的顶端。只是这个顶端会随着你脚步的移动而变化。你只需记住一点,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多么坎坷,你永远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顶端,至于其他的问题你无须理会。”说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着佛祖的指示,果然轻松愉快地翻过山头回到了家。

  竞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是和他人比,还是与自己比,是一种人生哲学。而和谁比、怎样比,往往决定着你怎样看待周围的一切,决定着你最终能承受和收获多少。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2:成人之美,留己生路

  西汉初年,朝廷大肆分封同姓王建立诸侯国,目的是缓冲社会矛盾,变乱时拱卫京师。时间一长,诸侯王渐渐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管辖。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削弱诸侯国实力,引发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我们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话说吴国相国袁盎,博学多才,仁和宽厚。他有一名侍女,长相秀美,聪明伶俐,袁盎十分宠爱。相府中一名从史,竟然老虎头上搔痒,与侍女打得火热,直至私通。袁盎发觉后,并不发作愤怒,仍像往常一样对待从史和侍女。一名侍从看不惯,就去吓唬从史:“你与相国宠爱的侍女私通,相国已知道此事,正想法找茬治你的罪,还不赶快逃亡。”从史听了十分恐惧,连忙逃走。袁盎听说后,来不及呼唤车夫,亲自驾车,来了个萧何追韩信,将从史追了回来。从史惊悚不已,自忖必死无疑。不料回府后,袁盎竟将侍女赐予从史,为他们举办了婚礼,祝福他们幸福美满,安抚从史安心工作。从史感激涕零,对袁盎念念不忘,工作十分辛苦卖力。

  汉景帝时,袁盎被调入朝廷任太常。这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因不满朝廷削减诸侯土地,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景帝屈从于压力,实行怀柔招安政策,诛杀了建议“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错,株连九族,归还了诸侯被削去的土地,并派袁盎出使吴国,招安吴王刘濞,要求他带头化干戈为玉帛,服从朝廷。

  袁盎到吴国后,要求刘濞出营拜受诏书。刘濞狂笑道:“我已自称东帝,还能向何人下拜?”刘濞拒不接收诏书,也不接见袁盎,摆出了一副与中央顽抗到底的架势。袁盎做过吴国相国,刘濞知道袁盎的才能,派人反过来去劝说袁盎,要他归顺吴国,共图霸业。袁盎誓死不从。刘濞大怒,派遣都尉带领五百士兵,团团围住袁盎住所,准备杀死他。

  昔日袁盎府中那名从史,此时已在都尉帐下充任司马,恰好参加了此次围剿袁盎的行动。从史看到昔日的恩公主人被围困,且有性命之忧,十分焦急,思忖自己报恩的机会来了。从史把自己的钱全部拿出来,又变卖了一些衣物,购买了两石醇酒。到了晚上,天降大雪,士兵们一个个蜷缩在帐内,冻得瑟瑟发抖。从史把两石酒抬到西南角,呼唤兵士喝酒取暖。兵士们大喜,一个个喝得烂醉如泥,呼呼睡去。从史悄悄走进袁盎帐内,说道:“我已将守兵灌醉,恩公快从西南角逃走,明日吴王将要杀你。”袁盎一时没有认出从史,问道:“你是何人?何故如此?”从史回答说:“我是当年恩公赐婚侍女的从史。”袁盎一下子想起来了,问从史道:“我逃走,必然连累于你,我于心何忍。”从史说:“恩公勿忧,我已藏匿好家眷,也将携带他们逃走。”袁盎谢过从史,连夜逃回了朝廷所在地长安,向汉景帝复命汇报。汉景帝加大征剿力度,平定了七国之乱。

  成人之美,留己生路。袁盎当年一个不大不小的良善之举,关键时候挽救了自己的一条生命。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3:唐太宗巧治贪官

  对官员腐败,唐太宗李世民曾采取过一种奇葩的处置方法——“颠罚为奖”,对那些受贿的贪官进行“公然奖励”:你贪什么,就奖你什么;你贪多少,就奖你多少,而且当场在金銮殿上“兑现”,让贪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奖品背回去。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就曾接受过这样的“奖励”。

  一日,长孙顺德正与爱妾花园赏花。有家丁通报,说一个叫郑卫的同乡前来拜会。听说是老乡来找自己,长孙顺德很是高兴。郑卫进来,身后的随从奉上见面礼:数百匹绫罗绸缎。长孙顺德一见这些礼物,脸立刻沉了下来,猜到来人必定是有事想让自己帮忙。郑卫可是个聪明人,见面之后,只字不提帮忙之事,只说这些绸缎是自家所产,想让长孙大人为自己宣传下,到时候再拿走。

  郑卫刚走,身旁的爱妾就把那些绸缎披在身上比划着,爱不释手。长孙顺德心知肚明,知道这东西郑卫是不会再拿走的了,架不住爱妾的撒娇使性,顺手就把绸缎赏给了爱妾,让她拿去做衣服。

  过了几日,郑卫又来拜访。这次不等郑卫开口,长孙顺德就主动询问有何需要帮忙的。郑卫正中下怀,立刻把自己的难处说了出来。原来这郑卫是个商人,名下有许多水磨,但水源不足,想请长孙顺德帮自己通融通融,在郑国渠上开渠引水。长孙顺德一听,心想:这可是违法的事,郑国渠的水主要是保障农田用水,是不允许私自截流的。但一想到那些绸缎已被小妾拿去做了衣服,他的口气变软了下来:“这个,容我考虑考虑。”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后来,在长孙顺德多方周旋和包庇下,郑卫如愿以偿。

  郑氏一开先例,很多商人效仿,致使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无水灌溉,乡民怨声载道。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得知这件事的源头在长孙顺德,唐太宗大怒,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可是,采取什么方法呢?他久久地思索着……

  第二天,文武百官早朝的时候,唐太宗态度严肃地通报了长孙顺德受贿的事。闻听丑事败露,长孙顺德战战兢兢,不知自己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置?当听到唐太宗一声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无力地闭上了眼睛。他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地向他走来。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长孙顺德受贿数百匹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家里缺绸缎么!既然他缺绸缎,我们就奖给他绸缎。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只见当差的太监如走马灯似的搬来一摞一摞的绸缎,一股脑地压到他的背上,他欲卸不敢,欲背不能,僵立在那儿。在场的文武官员交头接耳,窃窃私笑,像看把戏一样,对着他指指点点。长孙顺德的脸上是红一阵白一阵,恨不得钻地缝。可是皇命难为,长孙顺德就这样一趟又一趟,低头弯腰,踉踉跄跄地把那几百匹绢背回家。当然了,他可没有傻到真以为唐太宗是要把这些绢“奖”给他的。被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之后,他又灰溜溜地把这些绢充了国库。

  其实,对于贪官,唐太宗深恶痛绝,认为“贪腐不除,社稷不稳”。“颠罚为奖”的处治方法,看上去“很温柔”很奇葩,却让贪官比“挨刀子”更难受。精神行刑有时候更有震慑力。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