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生  日志大全

炎帝黄帝传说故事_炎黄子女必读

时间:2021-06-11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的传说

  关于黄帝的传说是这样的:他本来姓公孙,他的父亲名叫少典,也是一位王。有一天,他的母亲忽然梦见一道巨大的电光在围绕着北斗星,照耀着整个世界,于是就怀孕了。24个月后,才生下黄帝。15岁时,黄帝继承了王位,娶了一位妻子,他的妻子就是后来被称为养蚕之神。

  在黄帝的领导下,他所在的国家很快就征服了许多地方势力。但是不久,他遇上了一位可怕的对手——蚩尤。这是一位神通广大的人,他长着动物的身躯,头是铜做的,额头是铁的,专门以石头为食物,拥有很多法术,还有80个兄弟。黄帝与他作战,多次遭到失败。后来,他梦见一位女神,她送给他很多经书,教给他一些咒语。于是,他就依靠这些打败了对手,统一了中国。再后来,天上的最高女神来到他的国家,邀请他到处巡游,使他认识了很多神仙。不久,他就放弃了王位,开始修炼,等待着成为神仙。那一天终于到了,一条巨龙从天上飞来,黄帝和他的72位最亲密的人骑到龙背上飞到天上去了。

炎帝的传说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炎帝 神农氏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是传说中远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后来逐渐作务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迁徙农业生活。其迁徙的路线,是顺渭水东下,过伊河、洛河,到达今河南、山东一带。因其地平坦,气候较温暖,适于原始农业,遂以农耕为主,形成定居的部落集团。初都陈,即今河南淮阳;再迁鲁,都曲阜。传八九代后,势渐衰,受到九黎族压迫,为蚩尤所败。后联合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黄帝部落又打败炎帝部落。此后,炎、黄两族部落开始联合和融合而为华夏民族,占据了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广阔土地上逐渐创造发展起来伟大的华夏文明。

  炎帝部落对农业的发展有伟大贡献。其经过多代观察、摸索、试种,发现了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并逐渐培育成农作物。又“斫木为耜”,“楺木为耒”,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从而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史。

  炎帝部落对医药的发展也有伟大贡献。他们经过辨认植物,逐渐了解了部分植物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因造耒耜,种五谷,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使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有了更为可靠的来源。促进了人体素质的提高;又作陶器,制斤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寿命相应提高;又相土地,察水泉,使人们相对定居,免除了渔猎采集时代风餐露宿、东奔西走之苦,生活比较安定,从而使人们的生存条件和体质健康逐步改善和提高,也使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故可以说炎帝开创了中国医药史。

炎帝与黄帝的故事

  上古时候,在华夏大地上有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部落。这些部落或是彼此结盟或是相互打斗,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自己本部落的生存和繁衍。在结盟或掠杀的过程中,两个比较强大的部落逐渐形成了,这两个部落势均力敌、不分伯仲,互不服输。一个是以神农氏炎帝为首领的部落,此部落农业比较发达,内部十分团结,而且英勇好斗;另一个部落则是以轩辕氏黄帝为首领的部落,这个部落首领黄帝德高望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我们先介绍一下黄帝的情况。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那时候,有一个叫氏的姑娘嫁给了一个部落首领有熊氏——黄帝先祖。两人相亲相爱,有一天两人出去游玩,当他们来到姬水边时,天突然暗下来,猛地天空响起一声闷雷,接着一道闪光出现在空中,氏身体震颤了一下,随后她怀孕了。

  又过了整整两年,氏生下了一个特别可爱的小男孩,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帝。黄帝小的时候,十分聪明,能通百事,断曲直是非,另外他还是响雷所孕,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是天神降世。在那上古时候,迷信已经开始流行,于是黄帝很自然地被推举为有熊氏的首领。黄帝生于姬水,所以他以姬为姓,号轩辕,由此也有人称黄帝为轩辕氏。

  黄帝与炎帝的部落逐渐壮大之后,为了争夺地盘,相互间共进行了三次大战,最终黄帝以英明的领导加上勇猛善战,打败了同样也十分善战的炎帝。从此黄帝名声大振,各部落纷纷归附黄帝。黄帝天生是一个杰出首领,他把天下进行了重新划分和组建。从小到大依次是:井、明、里、邑、都、师、州。各州由降服的首领和黄帝派遣的大臣共同管理。由于原来的首领比较熟悉部落的情况,且善于管理,而黄帝派去的大臣又很好地起到了监督作用,所以天下十分太平安康。

  天下太平,经济发展必然加快。黄帝一共有4个妃子。有一个妃子叫嫘祖,长得十分漂亮,而且非常能干,很受人爱戴。她发明了养蚕,教人们如何养蚕和缫丝。这些蚕丝十分柔软又十分保暖,可以制成衣物,很受人们欢迎。

  黄帝不仅有治国平天下之能,而且还特别重视文化。他将用于记事的符号总结归纳,这些符号就成了最原始的文字。

  然而,当一个人整天处于一种荣誉的包围中而不能自拔时,他很可能迈出错误的一步。黄帝毕竟不是神。由于他治国有方,四方安定、国富民强,黄帝受到万民拥戴,从而有些沾沾自喜,决定享受一番。于是他大修宫殿都城,在昆仑山顶建了一座行宫,在槐江边山顶修了一座悬圃,也就是现在的花园。在青要山上还建了一座秘密行宫,里面有许多宫女,这些宫女大多姿色宜人、能歌善舞。然而,这些大型土木工程耗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人们叫苦不堪。

  由于黄帝整天游行玩乐,给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造成了一个可乘之机。本来蚩尤就有二心,一看黄帝不理朝政,心想这正是起兵造反的好时机。蚩尤曾是炎帝的部下,他劝炎帝起兵推翻黄帝,可炎帝仁厚,没有答应蚩尤。蚩尤只好打着炎帝的旗号,自己带领人马杀向涿鹿。

  这一天,黄帝正在宫中欣赏美女跳舞,一听说蚩尤反叛,不禁大吃一惊,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离开行宫带领人马杀向涿鹿。可是一到涿鹿,黄帝的兵士就乱作一团,东奔西逃,有的被蚩尤的毒气熏倒死亡。黄帝十分生气,踏上指南车指挥军士冲出蚩尤布置的毒阵。黄帝正想反击时,天空暴雨突降,狂风大作,原来这是蚩尤请来的“风伯雨师”前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忙。一会儿,风停日暖,黄帝乘着大好时机,打败了蚩尤。

  黄帝从此加强军事训练,为了防止蚩尤东山再起,他还驯养猛兽。他将猛兽饿几天后,让兵士穿上蚩尤的服装去逗它们,一旦这些野兽被激怒,就丢给它们一些小动物。日久天长,猛兽对蚩尤部人的服装产生了条件反射,一看到穿蚩尤服装的人就兽性大发。

  后来蚩尤再一次与黄帝决战,黄帝胸有成竹,放开饿了几天的猛兽,这些猛兽一见到蚩尤的人就上前狂吠乱咬。蚩尤部的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也四处逃散。黄帝这一次彻底打败了蚩尤部。

  关于蚩尤的死,传说不一。有的人说黄帝捉住蚩尤后,十分憎恨,将蚩尤杀死。蚩尤死的地方长出一片枫林,枫叶上还沾着斑斑血迹。还有人说,蚩尤的血变成了一个盐池,盐池的水一直是红色的。

  蚩尤被杀死之后,炎帝手下另一个臣子刑天又打着炎帝的旗号反叛。刑天这个人有勇无谋,有一把子力气,但是带兵打仗和黄帝无法相比。这一天,刑天带领手下的兵士来到常羊山上,黄帝早已料到他会路过此地,于是埋伏下重兵。当刑天一到常羊山上,黄帝大叫一声,冲上前去,与刑天大战。刑天手持利斧,越战越勇,黄帝的利剑也不甘示弱。剑来斧往,打得难解难分。黄帝灵机一动,何不以巧破千斤,打着打着,黄帝轻轻一闪身,躲过利斧,一剑就砍下了刑天的人头。

  黄帝平息了叛乱,得胜而归。满朝文武都来祝贺,可黄帝这时十分清醒,没有因取胜而沾沾自喜,他知道叛乱是因为他荒废朝政而导致的。

  从此,黄帝一心勤于政务,兢兢业业,没有丝毫放纵。不久又国泰民安了。后来他十分感谢忠贞不二的炎帝,他派人把炎帝接回来。两个部落共同劳动,和睦相处,共同生存,逐渐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为什么我们现在自称为炎黄子孙,答案也在于此。

黄帝的为政举措

  文化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14]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物质

  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兵械方面,制造刀、长矛、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火灯、床、席、蹴踘等。

炎帝的主要成就

  重要贡献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还是中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故事新解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之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农”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

  农业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人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种籽。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原始种植业开始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到了女娲氏时代,也就是陶器时代,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实人们开始种植葫芦时,也不一定是因为需求而想到种植葫芦,很可能是儿童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了葫芦的种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照顾、保护和管理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葫芦籽颗粒大洁白,深受人们喜爱;三是葫芦籽颗粒大而容易播种操作。中国许多地方民间存在着禁食葫芦籽的风俗,大人们会用“吃葫芦籽会长包牙”之类的话吓唬小孩子,说明人们对葫芦籽的重视和保护,也暗示了葫芦栽培历史的悠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即五谷。

  农业书籍

  与农业相关的部分著述(据严可均辑录《全上古三代文》: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群书治要》《六韬·虎韬篇》引《神农之禁》)

  《神农之数》: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管子·揆度》)

  《神农之法》: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义》《淮南子·齐俗训》「不耕不织」上皆有「而」字。又《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食货志》晁错引《神农之教》)

  《神农占》: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後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据《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民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据此而言,炎帝神农氏生活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吕氏春秋·爱类》又言:“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绩者,则天下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这说明炎帝神农氏时代又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这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炎帝神农氏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初创的时代。根据考古发现,并按照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进行推断,这个时代距今6020xx年至5520xx年左右,早于黄帝轩辕氏时代数百年,而某些史书中所记载的炎帝、黄帝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乃至黄帝降服炎帝的说法,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文化方面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以各自的伟大历史功绩,均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崇敬。

  据《周易》《管子》等先秦文献的有关记载,以黄河流域,尤其是渭水流域为主,以及长江流域包括湖南多处发掘考证的距今七千至九千年的古文化遗存表明,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相传炎帝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炎帝功昭日月,德泽后世。他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开始走上创造性的社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特别是世代流传的炎帝率领众先民鏖战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更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产生的源头和典范。

  炎帝在神农时代开创了丰富多彩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融合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不息,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有着对自己伟大民族和共同祖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炎黄文化已成为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爱国情结的巨大精神力量。

  20xx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炎帝陵基金会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到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人类文化是影响和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眼于在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既大胆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有益文化成果,又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此,我们要加强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弘扬炎帝的崇高精神,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制陶方面

  在考古中,属于炎帝神农时期文化的随州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大的陶器。其中以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泥质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方格纹、镂孔刻划纹、绳纹、叶脉纹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制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说明当人们已经掌握制陶技术,且陶器被人们广泛使用。制陶工艺逐渐从简单的形状向美观、大方的方向发展,这也带动了社会向新的发展方向前进。

  贸易方面

  原始社会物质生产的充盈,带来了产品的剩余。从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炎帝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开始萌芽。《易.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炎帝神农为了解决大家的剩余产品,设立了集市,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加速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向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转变,为孕育新的社会体制埋下了伏笔。

  中医学方面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韩非子·五蠹》说:"民食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记载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及先民们在采集活动中,逐渐发现,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吃了某些动植物,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解除吃了某些植物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在渔猎生活中,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能产生特殊的反应。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便能逐渐辨识许多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功效,遇到患有某种疾病,便有意选择某些动植物来进行治疗。正是这种以身实践和探索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学文化。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社会文明方面

  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不再为了生活四处迁徙,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齐俗训》云:"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天下为公、团结友爱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而从发掘出的墓葬来看,当时以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且在婚姻制度上有了缔结和嫁娶之礼,使家庭在原始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们对家庭的道德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他研究方面

  同时,原始农业还带动了人类对天文、地理、气象的研究。在原始社会里,刀耕火种在很大一方面只能望天收,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对于炎帝神农氏族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史书曾有详细的记载。《白虎通》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杨泉理论》说:“神农始治农功、正气节、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历日”。《主术训》云:"昔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时尝。"这无不反映出当时为了获取更好的收成,人们对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的研究,这也成为原始社会开拓农业文化的泉流。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