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生  日志大全

关于三国演义故事

时间:2022-03-30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历史本身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合起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历史故事,那么三国演义的故事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励志日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三国演义故事篇一:夏侯氏的漂亮转身

  那是东汉晚期时候,知识分子地位比较高,有一些所谓名士,占据着相当可观的偶像地位,常有粉丝主动扑上来,给他们高官厚禄或者自己的女儿。有个叫黄允的,就遇到了这种好事。

  黄允所在的时期,政治黑暗,宦官当道,知识分子出于对社会现状的反对,就拒绝做官出仕,以表达自己不与宦官同流合污的决心。慢慢的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你越拒绝,就越出名,人家就越觉得你有才和清高,达官显贵们也就越想和你结交。纯粹的名士会拒绝到底,并且保持自己作为一个在野党和批评家的姿态。有些聪明的名士则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炒作手段,自己的身价炒高价钱合适时择机上岸做官,只要姿态做得好,一样会被人尊为有社会良心的清官。因此此举可说是名利双收、人财两得的良方。

  黄允之前的炒作一直很成功,首先他的确有才,长得又帅,因此年少即有大名。当时最有权威的人物品评大师郭林宗曾感慨说:“你要是能笃守善道,凭着你的过人之才,足成伟器。”黄允后来表现得很“守善道”,许多高官慕名拜访他,他都自称养病,不见宾客。高官们派人早晚到门上问候病情,他也拒绝不见。如此一来,他的名声就更响,拥有了更多优质粉丝。其中一名“铁丝”袁隗,官位司徒,属于政治局委员级别,粉黄允粉得不行,非要把侄女嫁给他,就派人去提亲。

  这倒是个上岸的好机会,等于一步跨入太子党行列,唯一的障碍是黄允已婚了。对袁隗来说,这不算什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何况是件普通衣服,换掉就行了。而对黄允来说,考验他的时候到了。究竟是真清高还是伪君子,就看你面对诱惑时的表现,而黄允,没能抵抗住飞黄腾达的诱惑。他决定休妻。

  他的妻子夏侯氏,此时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女人应有的风度,她没哭没闹没拒绝,仅提了个要求:夫妻一场,亲戚一场。临离开黄家前,希望能和黄家亲友一起吃顿饭,也算是个送行仪式。这个要求很合理,黄允答应了。

  吃饭那天,到场亲朋好友共达三百人。那时候没有电视直播、没有无线信号,想扩大影响,只能让人到现场来——这就是夏侯氏策划的场景。

  酒过三巡,夏侯氏作临别发言。当全场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她身上时,她开始说话。毕竟夫妻一场,没有人比她更了解黄允——不仅包括黄允的那些优良名声,还包括黄允做过的各种龌龊事。一个能用妻子换前途的人,想必私下还干过不少表里不一的勾当,这一切,夏侯氏都掌握。就在这三百人面前,她将这些都数落出来,共计15件。发言结束,从容离席回家。

  这个男人从此身败名裂。10天后,黄允在一片指点声中悄悄逃离家乡,不知去向,他的前途完了,他炒作多年的名士身份,也结束了。

关于三国演义故事篇二:两个谋士的废立之谋

  曹操为立太子的事拿不定主意。大儿子曹昂,二儿子曹铄,一个战死,一个早夭,三子曹丕勤奋听话,各方面还不错,按长幼顺序当然应立曹丕为太子,但是,他的另一个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深得他的宠爱,立哪个为太子,曹操举棋不定。

  一日,曹操屏退左右独留下贾诩,曹操先是长叹一声,说出自己的心事,然后问贾诩有什么建议。贾诩站在旁边,眼望帐外发呆。

  曹操又问了一遍,贾诩还是没有听见。曹操大声喝道:“文和!”

  贾诩这才反应过来,转头作揖,面无表情地回答:“丞相。”曹操不满地说:“我和你说话呢,你为什么不理我呢?”

  “我在想一件事,所以才没理你。”

  “你想什么呢,说来听听。”

  “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啊。”(袁绍临终前立了三子袁尚为太子,后导致自相残杀,造成袁绍势力的最后瓦解。刘表也是如此。)

  曹操盯着他老半天,突然大笑起来,不再提此事。公元220xx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曹丕即位后,封贾诩为太尉、魏寿亭侯,几年后贾诩病逝,享年77岁。

  几十年后晋武帝司马炎一心想让自己的傻太子登上皇位,傻太子司马衷发表了雷倒众生的话语“饥民们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太子的老师卫瓘认为此人若是做了皇帝,天下堪忧,一直伺机劝告晋武帝改换太子。

  一日,晋武帝大宴群臣,卫瓘假装喝醉,倒在晋武帝的御座面前,他用手抚摸着座位,嘴里含含糊糊地说:

  “这个座位太可惜了!”

  司马炎马上懂得了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假装听不懂,说:“你在胡说些什么,准是喝醉了吧。”接着,吩咐侍从把卫瓘扶起来送走。

  司马炎一直没有改换太子,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即位后,皇后贾南风以“废立之谋”的罪名,将卫瓘及全家斩杀,卫瓘享年72岁。

  作为著名谋士,贾诩与卫瓘都以智谋著称,卫瓘被称为三国后期第一谋士,至于贾诩,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这样评价:“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在太子人选的表达上,两人都运用自己的机智,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见二人水平不相上下。只可惜,一个是谋士装傻,一个是皇帝装傻,谋士装傻是为了保全自己,皇帝装傻那就没治了。

关于三国演义故事篇三:十双白瓷坛

  东汉末年,曹操在朝中官居丞相。一日,他将家乡美酒二十坛晋献给朝廷。当时的皇帝是汉献帝。献帝品尝之后,连称“佳酿”,即将其中十坛赐给各位大臣。为了赏赐酿酒者,将御用二十只白瓷坛赐给酿酒人。

  曹操进贡朝廷之酒,是当时谯城北四十里减家店的减洪槽坊酿造的。减洪得此白瓷坛,如获至宝,不敢擅用。一天,他忽然想了一个主意,决定做一件千古美事。于是就把这二十只青花白瓷坛,全都装上自酿的好酒,封好口,深埋地下,告诉子孙:千年后始得扒出。说此酒至千年,人喝了如饮仙丹,可以壮骨长寿。子孙们无不遵从。其实这酒究竟埋到了何处,也只有他老人家一人知道。直到他老人家去世,也没有说出来。日子一长,也就无人提起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弹指间五百多年过去了。到了唐朝,减家槽坊的人挖井的时候,挖出一个黑瓷坛来,打开封口,你猜里面是什么?只有一枚竹简。简上有字,写道:“御赐白瓷坛十双,装自酿佳酿埋于三尺地下,千年后始得出窖。大汉建安三年四月吉日,减洪窖。”

  减家人看了,竟也莫名其妙,在周围挖了一挖,没发现有白瓷坛。消息传到城里,县官感到稀罕,命将坛子和竹简送到县衙。县官一看,认为是宝物,不敢隐瞒,就进献给朝廷。当时的皇帝是玄宗皇帝。玄宗嗜酒,就下了一道圣旨给减家槽坊,命将那二十坛美酒挖出,进贡朝廷。减家着了忙,发动族人,将附近宅院全翻了一个遍,也没找到。可是圣命不可违,怎么办呢?他们就暗中到城内古董店里,买了一个白瓷坛,把自己酿的古井好酒装了一坛,献给朝廷,声称是刚从地下挖出的。

  玄宗皇帝打开坛口,立刻满殿醇香。他品了一口,立刻拍案叫绝,连说:“好酒!好酒!”即与贵妃杨太真尽情享用。一天,杨贵妃对玄宗说:“再令他们着力挖,总能挖出,不过得派钦差监视,不然,人情大似圣旨呀,怕挖出十坛也送不上来一坛呢!”玄宗觉得有理,就派钦差赍圣旨,前往亳州减家店挖取千年古井酒。可是,适得其反,在钦差的监视下,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几乎把整个减家店地翻三尺,一滴酒也没找到。钦差垂头丧气地回京交旨,玄宗皇帝大为扫兴。不过,杨贵妃恍然大悟:“皇上,这里面一定有人欺君枉上!能挖出一坛,为什么那十九坛竟挖不出来呢?”于是玄宗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派钦差前往查讯。经过审理,减家槽坊的人说了实话,说以前献上去的那坛美酒并不是从地下挖出的,而是新酿的。钦差品尝一下他们新出的佳酿,果然醇香无比,就带了几坛新酿的古井酒返回京城。

  玄宗皇帝得知,又品尝了古井美酒,非常高兴,不但赦免了减家的欺君之罪,还令他们年年用此酒向朝廷进贡。古井贡酒从此就更名响了。

  再说,汉朝时候减家埋的那二十坛美酒哪里去了呢?人们议论说,当时埋于三尺地下,事隔五百多年,由于历次黄水泛滥,层层淤积,再加上修房垫地的积土,恐怕沉没地下三个三尺也不止了!地翻三尺如何能见得到呢?现在此酒深埋地下已将近两千个年头了,若能挖出,说不定比蟠桃会上王母娘娘的千年酿葡萄酒还美呢!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