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朝历史故事
时间:2022-02-25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人类的历史。人类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便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历史原本就是生动的。下面是励志日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夏朝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夏朝历史故事篇一:少康中兴的故事
少康中兴的故事要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前期。这是一个关于夏朝第六代天子“少康”的故事。
从夏朝第二代天子太康起,天子无心朝政,朝纲废弛,百姓民不聊生。有穷氏后羿乘机而起,篡夺了朝政,史称“太康失国”。后羿在位八年,他的夏朝天子之位难以得到各诸侯的信服,饱受争议。后羿将王位还给仲康,但以有穷国不纳贡为交换条件。
然而,后羿被自己的妻子和好心收留的寒国君主伯明的堂侄韩浞一同设计谋划,杀后烹之。从此,寒浞代夏,对夏国的势力乘胜追击。夏王仲康、相都死在韩浞的刺杀下。
而相的遗腹子少康成为了夏唯一的希望。少康在母亲的国家有仍氏封地诞生,自小发愤图强,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为报国恨家仇,他开始谋划复国。少康与逃亡的夏臣伯靡商讨计策,聚集夏国族人,集聚军事力量。少康派下臣女艾在浇处做间谍,将自己的儿子季杼派往诱杀豷,以弱胜强。寒浞的势力节节败退,自杀未遂,最终被伯靡凌迟处死。少康大获全胜,夏朝光复。夏朝的天子之位再次回到了姒氏后人姒少康手中。
自小深知底层百姓疾苦的少康,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广施德政,体恤民事,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曾经危在旦夕的夏朝得以复兴,出现了“中兴”之势,一步步走向繁盛。这就是少康中兴故事的来源。
中国夏朝历史故事篇二: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成而被舜所诛,鲧一没有渎职,二没有贪污治水资金,三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舜为什么要杀他呢?治水没有成功不是理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那样低下,科学技术那样低下,又没有前人的治水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失败是正常的。要鼓励探索,要允许失败,以舜那样的英明之主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其实,说穿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治水不成不过是一个借口,而杀掉他才是真正的目的,这是政治斗争和权力角逐的必然结果。
据《史记》记载,禹的父亲叫鲧,鲧是帝颛顼的儿子,颛顼是昌意的儿子,昌意是黄帝的儿子。可见鲧根正苗红,又是帝王之后。当时的尧对鲧和舜都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而尧把治水的重任交给鲧,更表现出尧对鲧的看重。这样,就必然引起舜的妒忌。于是,舜除了给鲧的治水制造障碍,还在尧面前说鲧的坏话。因为治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但是由于舜的谗言,尧和天下之人对鲧的治水能力还是产生了动摇。后来,舜一步一步骗取尧的信任,夺取了政权,便迫不及待地以治水不力而杀了自己的政治对手,结果不明真相的天下人皆说杀得对。
杀了鲧之后,舜当然还要斩草除根,要杀大禹。但是,苦于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还让他去治水吧,如果治水还是不成,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了。禹是一个聪明人,这一切他全看在眼里,他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所以,他必须保护好自己,必须治水成功,必须接受父亲的教训,必须赢得天下的信赖,使得舜不敢轻易下手才行。
大禹把杀父之仇深深埋在心底,不敢有丝毫的流露。同时还不停地向舜表忠心,说自己对舜是如何地服从爱戴,舜是如何地英明伟大等等。为了讨好舜,他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黧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就是说,大禹敢怒不敢言,只有老老实实,小心翼翼侍奉舜,以赢得舜对他的信任,缓解舜对他的戒心,走路的时候紧紧跟随在舜的后面,不越半步,大气都不敢出,千方百计让舜高兴。其行为怎么看都有点像当年的林副统帅。
同时,大禹还吸取了父亲鲧的教训,因为当年父亲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不知道宣传自己,以致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舜的手里,舜说什么,大家都相信,没有很好地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大禹很注意宣传自己,他不仅对舜宣传自己怎样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还经常地对当时负责宣传工作的皋陶同志宣传自己的事迹,他说:“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处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当时结婚娶了涂山氏,只在家里住了三天,便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为舜的治水大业离开了家里,后来孩子启出生我都没有时间看他一眼,一心一意在工地上忙碌,撇小家为大家,生怕辜负了舜和天下人民的期望。他的话,使得负责宣传的皋陶感动得热泪盈眶,“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则刑之。”就是说,皋陶非常敬重大禹的品德,立刻命令天下人向大禹学习,以大禹为榜样,爱岗敬业,三过家门而不入。谁不学习,就收拾谁。大禹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一下子成了榜样和英雄。于是,“禹德大明”,在全国很有影响力了,威信大增。
然而,这20xx年,真的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样,孤身一人,一心治水?我还是不信。禹虽然20xx年没有回家,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谁敢保证他没有二奶,没有小秘,没有游山玩水,没有大吃大喝,没有找小姐,没有洗桑拿,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舜当时就不会对他提出警告:“毋若丹朱傲,维幔游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绝其也,予不能顺是。”这段话是《史记》中司马迁记下来的,那意思就是说,大禹啊,你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无礼,不要只喜好怠惰游乐,戏谑胡为,你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息地作恶,在没有水的地方,你还坐在船上,强迫民工为你推舟游乐,你还和众多的女子在屋里放纵淫乱,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决不会听之任之。舜所说的,不会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吧。
只是大禹羽翼渐丰,得到四方诸侯的拥戴,舜也就无可奈何了。终于,大禹见时机成熟,便夺取了王位,放逐帝舜,最后舜惨死在南方苍梧。这可不是我编出来的,大家可以看中国最权威的辞书《辞海》,上面就是这样写的。
中国夏朝历史故事篇三:夏朝与商朝的交战
济源有很多的汤帝庙,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大社、青多、原头、逢石、南姚、王寨、神沟、王屋等村都有汤帝庙,要说汤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特别出名的人物,既没有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又没有救苦救难的行善功能,但是一个小小的县市竟有如此多的拥虿者,简直不可思议。一定有它形成的特殊原因。
访问当地的居民,也无人知晓这些汤帝庙最初建于何时,甚至连汤帝的生日,也众说纷纭,连济源境内也不统一。这些现象只能说明一种情况,汤帝非本地出生,济源人对他并不十分了解,而他某一时期在济源影响又很大,势力涉足很广。
既然我们在济源本地找不到答案,只好把眼光放的远一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录上,在济源附近包括河南山西地貌特征文化古迹上,查找关于汤帝及有关他在济源附近的活动的记载。这也是考古发现常用的一种方法。
据历史记载,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盛起来,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即位并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汤帝名曰商汤(?-约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商朝的创建者 ,是商朝开国皇帝。
夏朝末年,帝履癸横征暴敛,残害忠良,朝朝游宴,夜夜笙歌。在宫殿之上,模仿天的穹窿,建起来人造天空“宝盖”,上嵌宝珠象征日月星辰,由33个绝色美女主管,美其名曰“三十三天妃”;又在长夜宫里铸金柱,琢玉梁,建造地府,由72个妙龄美女主管,称“七十二洞主”,酒池肉林也是他的首创,把反对他的人扔进满是蛇蝎的池中活活折磨死。人们受不了他的残暴统治,就作歌传唱:“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表明夏的统治风雨飘摇,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史记·殷本纪》“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商汤率领军队又在鸣条决战。(鸣条山一说今河南洛阳附近,一说今山西中条山,从历史记录和河南洛阳山西中条山济源附近一带大量的汤帝庙来看,战争发生在这一带无疑) 在决战中,商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并最后推翻了夏朝。这就从中国文化历史记录的角度,找到了商汤和夏桀在洛阳济源山西一带进行过战争的证明。
自从夏朝破坏禅让制的官以民为本以来,官民之间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前朝与后朝也由禅让的关系,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每次朝代更替,都会血流成河,无数生命财产被毁。夏朝是商朝的死对头,不会给对方留下祭奠的印记。所以济源虽然是夏朝古都,但在济源的遗迹很少。包括夏朝古都,也只有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济源火车站新树立的“原城旧址”一个牌子。
仔细查找济源古迹,我们却发现济源西北三十里处,竟有一个夏神庙,访问夏神庙居民得知,夏神庙村东有银鸦寨,村西有南大寨,上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寨门,显然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村中夏神庙几经毁建,究竟初建于何时,无人知晓,只知村内原有一通古碑,上书“禹王下身处”,现已被凿断做水井盖。
究竟汤帝是念大禹治水有功,还是因夏神庙地处济源偏远,而未毁灭夏朝遗迹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只能断定,济源是夏朝和商朝皇帝都曾经涉足的地方。
济源物产并不丰富,人口也不甚多,也并非商朝古城,汤帝在济源有如此大规模影响如此深远的活动,除了战争,不能解释这种活动的意义。
我们知道夏桀是汤帝战争的对手,那么汤帝与之战争的唯有是夏朝。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汤帝在济源曾经和夏桀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战争。虽然这一推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但仅从济源及济源周围有如此众多的汤帝遗迹来看,从中华民族的朝代历史来看,汤帝和夏桀在济源进行过长期的战争的猜想应该是事实。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