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1-09-06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励志日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典型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典型的历史故事篇一:岳母刺字的故事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
“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
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中国典型的历史故事篇二:“四知太守”杨震
提起杨震,人们首先会想到他是着名的“四知太守”。因为关于他清廉名声闻名天下的故事,其中一个讲道:有一天晚上,有一个人向杨震行贿,并安慰他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其实,杨震能够青史留名,不仅仅因为他的清廉,还因为他是个敢于直言进谏的诤臣。他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杨震,字伯起,东汉名臣,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等职,性情耿直,敢于犯颜直谏,遇到不公平的事就要开口,从来不畏权贵、不留情面。
安帝的奶娘王圣,因为抚养安帝有功,便无法无天,干了很多贪赃枉法之事。
众人碍于安帝的情面,都不敢言语,杨震却站出来了,他上书说:“阿母王圣,出身卑微,因遭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奉养圣上。虽然有推燥居湿抚养陛下的辛勤劳苦,但陛下对她前后所封赏的财富荣耀,已远远超过了她的功劳。然而她贪得无厌的心理无法得到满足,经常交际朝臣,接受贿赂、请托,扰乱天下,使朝廷清正的名声受到损毁,如同日月蒙上灰尘一样。因此,应当迅速送阿母出宫,让她居住在外面,这样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继续保持,对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
安帝事后竟将奏折给王圣等人看了,她们便因此对杨震怀恨在心。
王圣的女儿伯荣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勾搭成奸。安帝让刘瑰承袭了刘护的爵位,官至侍中。
对此,杨震坚决反对,再次向安帝上书说:“臣听说,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诸侯靠德行获得爵位。在刘瑰没有任何功劳和德行,仅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缘故,一时间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义,以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百姓迷惑不解。请陛下以历史为镜鉴,按照帝王应该遵循的规则办事,方得人心,安天下。”
可惜安帝仍没有采纳他的谏言。樊丰、周广、谢恽等人见杨震接连进谏均未被采纳,因而无所顾忌,大肆征调大司农的钱粮、大匠的现有徒夫、木材,各自兴建巨宅、林园池塘和亭台楼阁,所耗银钱难以统计。
杨震为此再次上书说:“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城发生地震。我想到,那些亲近的宠臣,骄傲奢侈超过法律的限制,大量征调役夫,大修宅第,作威作福,致使行人在路上喧哗。地震的灾变,恐怕就是为此而发。愿陛下振奋帝王的阳刚之德,抛弃那些骄傲奢侈之臣,以回报上天的警告!”
樊丰等人因此更对杨震侧目而视、更加愤恨。
不久后,河间男子赵腾上书分析批评朝廷得失,安帝发怒,将赵腾逮捕,送到诏狱审问,以欺骗主上、大逆不道定罪。
杨震立刻上书营救赵腾,说:“我请求为赵腾减刑,保全他的性命,以劝诱草野民众为国进言。”可安帝不听,赵腾终被处死。
安帝去东方巡视的时候,樊丰等因皇上在外,又竞相大修宅第。太尉部掾高舒叫来大匠令史询问核查,却得到樊丰等人伪造的诏书。
杨震将全部情况写成奏书,准备等安帝回京后呈上,樊丰等人大为惶恐,便抢先一步一同上奏折诋毁杨震:“自从赵腾死后,杨震深为不满,而且他是邓氏家族的旧人,有怨恨之心。”
结果安帝听信谗言,回到京城洛阳的当夜,就派使者收回了杨震的太尉印信。杨震因此紧闭门户,不愿再会见宾客。
樊丰等人又指使大鸿胪耿宝上奏说:“杨震本是大臣,竟不服罪而心怀怨恨。”安帝闻之大怒,终下诏将杨震遣回原郡。
杨震来到洛阳城西的夕阳亭,满怀感慨地对他的儿子、门徒们说:“死亡,乃是士的平常遭遇。我蒙受皇恩而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诈,却不能进行惩罚;痛恨淫妇作乱,却不能予以禁止,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日月!我死以后,要以杂木作棺材,用单被包裹,仅够盖住身体即可,不要归葬祖坟,不要祭祀!”然后服毒而死。
一个直臣就这样死去,路上的行人都为他们洒泪。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善于察言观色、顺情说好话的和事佬,少有不惧个人安危、敢于直言的勇士。在一个弥漫着乡愿气息和由习惯力量支配着的环境中,能够做到直言不讳,这既是一种崇高的品行,也是一种勇敢的壮举。杨震因为直言,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精神品质,永远闪耀在历史长空。
中国典型的历史故事篇三:康熙是怎样选择接班人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君王、皇帝多如牛毛,其中,能够与唐宗宋祖那样具有文韬武略的皇帝相媲美的不多,而清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就是这不多之中的佼佼者。
一般说来,被后世誉为“祖”的都是开国皇帝,可康熙帝如果从满清正式立国算起,应该是第四代,即便是从定鼎中原后算,也是第二代,然他却被后世谥号为“圣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倘若认真地研究一下清史人们不难发现,康熙帝从十三岁计擒权臣鳌拜开始,平三藩,收台湾,退俄寇,征西疆,治黄河,免租税,哪一件事都是了不起的丰功伟绩。所以,到康熙四十年前,整个大清帝国直可谓是河晏海清,国丰民足,万邦来朝,雄视天下。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完全说明他雄才大略的全部和精髓,而只有领略了他在驾鹤西去之前、准备交班时的一系列举措,方可获得什么叫“伟大”的真谛。
与其它朝代一样,清王朝也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开国之初万众一心,缩衣节食,勇于进取,励精图治,忠奸黑白泾渭分明。可一旦承平日久,大大小小的官吏便开始骄奢淫逸,蝇营狗苟。其间,大地主、大商人与官府、权贵勾结而残民以逞;军政官员冒领军饷,瓜分国库,蜕变成城狐社鼠。故而,到康熙五十年左右,大清国表面上尽管越发的繁荣昌盛,歌舞升平,但实际上已经是国库空虚,各种社会矛盾和隐忧已令有识之士不寒而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级官吏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虽然当时康熙皇帝年事已高,疲极倦政,已有心无力地亲自来作治吏这样一篇大文章,但他作为无书不读、深谙历史的一代大政治家,岂能不懂得“治国即治吏,吏坏则国亡”的道理!因此,接下来的首要任务自然就是在众多皇子之中挑选一个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既有菩萨心肠,更要有霹雳手段的人承继大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清国祚永续,富强昌盛。
其实,满清从努尔哈赤起就有一个较之于其它朝代非常具有先进性的、独特的传统作法,即所有皇子一旦成人便开始学习政事,或入各部政府实习参赞,或派往全国各地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人品、性格、能力、水平等等,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展示,从而有利于皇帝的甄别和选拔。
那么,康熙朝的皇子们在实践中都是怎样表现的呢?太子胤礽懦弱昏聩,已经两次遭贬。三阿哥胤祉深藏不露,八面玲珑。八阿哥胤禩霸气内敛,惯于作秀,善于交通权贵,更善于笼络收买人心,朝廷里的诸多大员小吏,甚至包括九、十、十一阿哥都“紧密地团结在以八阿哥为核心的集团周围”,气焰熏天,当时朝野均认为接班非他莫属!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均为侠肝义胆之士,英武豪爽。可此二人统领大军纵横疆场有余,文心周纳,老成谋国不足。尤其是十四阿哥还与老八若即若离,互为依靠却又勾心斗角。唯独四阿哥胤禛不依不靠,慎独正行,特别是在追缴赃款,惩治贪腐之事上大义凛然,唱红打黑毫不手软。如此,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以至于当时的官场上给他起了个“活阎王”的绰号,其若不是“皇二代”,恐怕早就被人黑掉了。
深切地体察了诸皇子的优劣,康熙帝内心已将接替大位的人选锁定在四阿哥与十四阿哥两人身上,只是迟迟难以最后定夺。
于是,他向桐城派的学术领袖,当时以布衣身份在上书房行走,亦师亦友的方苞先生求教:诸子皆佳,惟四子与十四子甚慰朕心。然,何人可继大统,朕殊难决断,望先生一言以决。
方苞不愧是大学问家,他不正面回答,却用比喻说理道:此乃皇上家事,臣本不该置喙。然,皇家无私事,家事即国事。故,臣有二法可为圣上决疑——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作料无不取决于掌厨之人。当下火头已弱,味淡无盐,亟需能够旺火且敢于下重料之人也,此其一。其二,选皇子立一国之君,除其本人外,尚可注重皇孙,若皇孙天纵英明,则可保大清三代盛世。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