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生  日志大全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

时间:2021-08-30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方言,朝廷的方言常常会闹出很多笑话,下面是励志日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朝廷方言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篇1:康梁说的是“广味普通话”

  清末有两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梁启超,这两位广东老乡普通话也都不咋的,两人也吃过普通话不好的亏。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两地直线距离只有七八十公里。两人既是老乡,还是政治同盟,平时两人交流,用粤语酣畅淋漓。但二人传播先进思想,只能自学普通话,他们的“广味普通话”也是一大鲜明特色。

  最麻烦的是见皇帝。康有为到处讲,说光绪接见自己时,两人会谈了很久。不过,当时的刑部主事张元济说,当时各大臣在外等候皇帝接见,康有为与荣禄大谈变法,荣禄听着直皱眉头,有些话根本听不懂。光绪单独接见大臣,其他人都有很长时间,唯独接见康有为,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

  梁启超见到光绪,也是推销自己的变法,但无奈光绪听着很费劲,只因梁启超说话发音严重不准,如将“考”说成“好”,将“高”说成“古”。有时梁启超讲一句,光绪还要问一句,甚至梁启超还要用手比画。这情景,光绪的兴致早没了。但凡被皇帝接见后,按说都要赏个四品官,而梁启超只得到个六品顶戴。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篇2:康熙说不来北京话

  清代的康熙皇帝无疑是屏幕上最重要的角色。人们熟悉的康熙皇帝完全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却根本想不到,真实的康熙讲话很可能同赵本山一样,是一个操东北口音的皇帝。

  清军入关十年后,康熙在北京出生,此时康熙的周围,也就是宫廷内都是说满语的。这些人全部是从辽宁迁移过来的,虽然满语不完全等同于东北话,但相似度非常高。

  康熙的祖籍在如今辽宁省新宾县,这个地方属于抚顺,距离赵本山的老家铁岭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康熙的口音不一定与赵本山相同,但相似度至少会在一半以上。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这其中,“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而东北话讲“除”就是第二声的“出”。比如“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这其中“费一凡事”,实为“费一番事”,用东北话讲“番”正是第二声的“凡”。

  后来,随着满汉语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汉臣的大幅增加,此时在民间形成的北京话才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言。但康熙年事已高,毕竟又是皇帝,不可能再学北京话。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篇3:柳宗元讲话要靠翻译

  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便有一种不得在籍贯、出生地为官的规定。此种规定也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古代官员与当地百姓常常因语言不通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做刺史时,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问重译”,重译即翻译,柳宗元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不得不在办公室内设立翻译一职。

  说起来,柳宗元的老家本是山西运城,而他本人则出生在京城长安,并长期在长安学习、工作。所以柳宗元既懂山西话,又会当时的官话(相当于普通话)。按说,柳宗元的普通话应该很标准,顶多有些山西口音而已。但广西那时属烟瘴之地,极其封闭落后,很多少数民族连汉字都不认识,语言不通,用文字也无法沟通,搞得柳宗元常常抓耳挠腮,以头撞墙。

  古代朝廷方言故事篇4:曾国藩让人很郁闷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大清国的贡献可谓杠杠的。但老曾的湖南口音过于浓重,很多与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尤其是他的弟子部下,领导的讲话听不清又不敢问,但不搞懂又恐办事有误,搞得下属备受煎熬。

  李鸿章是曾国藩非常赏识的弟子,有时二人也无话不谈,或是一同说笑。谈话间,老曾说了一句“冒得卵味啊”,李鸿章大惊,“卵味”?这不是下流的语言吗?李鸿章大胆求解,老曾哈哈大笑。原来,“冒得卵味”是湘乡话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没意思”。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话在中国方言里极其难懂。他到23岁前都没离开过湖南,可见他的口音有多重。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