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赵云的故事_三国演义中赵子龙的故事
时间:2021-08-22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把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里面来,能够加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赵云的故事。
三国演义赵云的故事1:常胜将军
赵云被称作常胜将军的称号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出处难以考证,明清一些学者在自己私撰的个人作品里有说到过,但也并未直接说“常胜将军”四个字,而是用诸如“身经百战未尝败”、“无敌之将”等来表述。
1984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的评书《兴唐传》里,罗成被比为是常胜将军赵子龙。
20xx年由李仁港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电影《见龙卸甲》里,将赵云塑造成常胜将军。
三国演义赵云的故事2:五虎上将
五虎上将流传甚广,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却在百家讲坛栏目里提出了四虎将之说,并为赵云叫屈。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这五人虽然各自有着勇猛一类的评价,但还并未说有五虎上将,五人共同的评价是都被比作“国之爪牙”。
五虎上将一说何时出现已不可考,元代戏曲里他们被称为“五将军”或“五兄弟”,《三国志平话》称其为“五虎将军”,《三国演义》称“五虎上将”。
除了民间艺术,五虎将也见于一些史料记载,如《山堂肆考》、《历代名臣录》等,至清代,五虎将一说被收录于《四库全书》。
三国演义赵云的故事3: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由诸葛亮在上面铭字,但剑名却难考。一种说法是剑上刻的就是“章武”二字。诸葛亮那把剑后来被李师古所得,改名为师古剑。
三国演义孙权为什么杀关羽
关羽最看不起的人是孙权,到头来却恰恰死在孙权刀下。孙权不怕关羽,孙权的部下吕蒙更不怕关羽,他们只是敬重他,却不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
义薄云天、勇冠三军的关羽当然算得上是盖世英雄,但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代,其他人也未必就是狗熊。尤其三国领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可谓人杰中的人杰,但关羽敬刘备,礼曹操,却独看不起孙权。
身为吴主,能够在十八路诸侯鏖战之后仅存的三个硕果之一,孙权肯定不是草包。岂可小视?
本来孙权打不打荆州,在两可之间。诸葛瑾出的主意正中孙权的下怀,去荆州向关羽提亲,没想到关羽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把诸葛瑾轰了出去。
可怜孙权,曹操尚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在关羽眼中孙权竟如一狗。
关羽最看不起的人为什么是孙权?到头来却又为什么恰恰死在孙权刀下?
关羽瞧不起孙权,不外乎两点:
一者孙权是世袭之子,不是白手起家,他只是继承父兄之业,等于得了笔巨大遗产的公子哥。这一点比白手起家、叱诧风云的曹操、刘备差得多。在关羽心中孙权和曹操、刘备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再者,关羽对于孙权的为人也极为藐视。孙权做事首鼠两端,脚踩两只船。事魏事蜀反复无常,实属一蛇鼠两端的小人。
但是,即便“蛇鼠两端的小人”,也并不等于是个狗熊。充分证据说明,关羽虽满肚子瞧不起孙权,孙权也没有把关羽太当一回事。
从关羽与孙权的交手来看,虽然孙权搞的“偷袭”战术,但他的谋略与用人却远胜出关羽不止一筹。相比较而言,为谋求后发制人,孙权不像关羽那样颐指气使,他能屈能伸,特会装熊,压低姿态,麻痹对手,以求在战场上毕全功于一役——这是孙权最惯用的计谋。
孙权先用大将吕蒙、后用新秀陆逊,都是内秀十足、胸怀锦绣的大才,而那关羽镇守荆州时信任的大将潘睿、糜芳等人,均为虚伪无能之辈,一触即溃,大祸临头各自飞,他们貌似忠厚实则见利忘义,断其后路、送关羽下地狱的,其实正是后方的他们。
孙权不怕关羽,孙权的部下吕蒙更不怕关羽,关羽不知道,人们只是愿意敬重他,却不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东吴派去斩杀关羽的潘璋,并不是什么名将,而实“博荡嗜酒”之辈,实际擒获关羽父子的,更只是潘璋手下一个名叫马忠的小角色。关羽不明不白地死于寻常匹夫的暗算,本人身首异处,死得实在窝囊!
三国演义孙权为何借给刘备
历史上都有刘备借荆州的说法,而且是一借不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赖”。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但问题是像孙权这样绝顶聪明的人,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因此现在很多人认为,所谓“借荆州”是东吴苦心编出来的剧本,替自己到处击鼓鸣冤,把刘备推到了不义的一方。在刘备看来,从头到尾就不存在借的问题,凭什么要还?双方没有打欠条,史书又是各家写各家的,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个法官,看看原告孙权、被告刘备怎么各自陈述理由的。
当时荆州有七个郡,分别为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南阳基本在曹操手里面,江夏基本为孙权占有。南郡有17个城,主要在江北,行政中心在江陵(今湖北荆州)。争论焦点有三块地。一是油江口。这块地很小,周瑜接到命令后把江陵的长江对岸,叫油江口的地方给了刘备,于是刘备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改名为公安(今湖北公安)。原告孙权:这是周瑜给你的地方,明显是借给你的。被告刘备:不算借,因为我也参加赤壁之战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分得江南一小块地,是劳动得来的。相当于我也参加投资了,这块小地方是应得的分红。
第二块地:荆州江南四郡。荆州在江南有四个郡,分别是武陵、长沙、桂阳、零陵。赤壁之战后被刘备攻下后占有。原告孙权:南方四郡,虽然是你打下来的,但前提是周瑜率兵和曹操争夺江陵。经过无比惨烈的战争,挡住了曹军疯狂进攻,才使你顺利南下夺取四郡。你不和周瑜协同作战,还趁机抢占胜利果实,即使不算我借给你的,也不能全算你的。相当于是我投资,但钱是被你赚了。我不投资,你一分钱也赚不到。被告刘备:这是我自己派兵打下来的,与你一毛关系都没有,凭什么说借?况且天下是汉朝的天下,荆州又不是你孙权的。相当于是我自己投资赚的钱。第三块地:南郡长江以北土地。周瑜花了一年左右时间打下来的,但后来都到了刘备手里。原告孙权:这块地肯定属于我的。现在给了你,当然是借给你的。
被告刘备:这是你主动给我的。说我借,有借条吗?或者请你拿出其他证据。这块地何时到刘备手里的,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到刘备手里的,历史记载都很含糊。说明双方当时没有明确的约定,这给刘备有了申辩的空间。如果你看这些觉得乱七八糟搞不明白,不要紧,只要简单地算一笔账就清楚了。赤壁之战前,刘备是逃兵,相当于已经破产。孙权是主力,击败曹操,是主要投资方。事后孙、刘赚钱了,最大的利润就是荆州,但绝大部分却被刘备拿走了,孙权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这让孙权大受刺激。从此后的态度看,刘备是理亏的,虽然不承认是借,但一直含含糊糊,承认会还的,时间上却是一拖再拖。如果一个人确实没有借钱,早就理直气壮地顶回去了。刘备显然不是这样。
但给人带了一个疑问,孙权为什么会做出“借荆州”这种很傻很天真的事呢?其实孙权一点都不呆,实在是迫不得已。曹操资本雄厚,可以东西两边同时开战。孙权在东边和曹操对攻,已经投入了绝大部分本钱。如果西线再和曹操硬拼,资金链肯定断裂。所以孙权把荆州的部队全部撤回,无偿送给刘备,就是要刘备正面和曹军作战,孙权在西边可以长长松一口气了。这就是孙权虽然吃了亏,但当时不吭气的原因。这也是刘备后来始终不肯还的原因,因为刘备也愤愤不平,如果不是他镇守荆州,说不定早被曹操攻下了,孙权还会天天嚷着催曹操归还吗?
三国演义刘备为何会得罪孙权
赤壁之战前夕,据东吴史料《江表传》记载,刘备驻扎在樊口,诸葛亮还出使东吴没有回来。刘备日夜担心曹军南下,心下“恐惧”,日日夜夜盼望东吴的水军快来。有一次看见周瑜的舰队,还误以为是曹操的舰队,哆哆嗦嗦不敢靠近。直到打听证实是周瑜的舰队时,才放下心来,决定与周瑜见面。
双方的会谈是很不对等的。首先是刘备邀请周瑜过来,周瑜推脱说军务在身,不能前来,刘备无奈,只好乘坐单船前往拜会,这种情况倒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当时合作双方当中,孙权周瑜是老大,刘备有求于他们。会谈中,刘备问合作伙伴有多少人马,周瑜说:“三万”,刘备一听,心里没底,说了一句没志气的话:“恨少”,周瑜很鄙夷地说:我觉得这点兵力够用了,您就一边待着看我怎么揍曹操,“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接着,《江表传》说刘备当时对抗曹实在没有信心,有自己的小算盘,因此不敢大投入,在赤壁之战中,只派关羽、张飞率区区两千人马投入战争,还打算如果不胜,就进一步撤退,“为进退之计”。
对于这些记载,后来的史学家孙盛实在看不下去,说:刘备和曹操对抗,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也是铁了心和东吴一起抗曹,不存在什么犹豫与否的事情。孙盛认为,东吴人这样写,无非是想专门垄断赤壁破曹的功劳,“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其实,当时刘备与周瑜在船上谈了些什么,事后谁也说不清楚,东吴单方面的记录肯定是不够权威的。况且刘备已经和曹操翻脸,成了仇家,他带着残兵败将一路狂奔到樊口,完全做好了与曹操决死战的准备,不存在犹豫的可能性。因此,后来的陈寿写《三国志》时没有采用这段不靠谱的史料。
同时,在《三国志》里,也有刘与曹军作战的记录,“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曹操在赤壁的主要作战对象似乎成了刘备。可见刘备在联军中的份量不轻。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