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爱子故事
时间:2021-07-05 00:00:00 分类:日志大全
子不教,父之过。从小开始,都是父母在教我们为人处世。而历史也是一样。下面是励志日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历史爱子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爱子故事篇一
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书生。有一天,朋友送来一些他最喜欢吃的鳝鱼。闲来无事,他亲自下厨,做了一锅清炖鳝鱼汤。
周豫的做法很特别。他不将鱼杀死,而是把它们放入一锅清水中,锅底用文火慢慢加热。刚入锅的鳝鱼,自由自在地在锅中游动,它们丝毫感觉不到死亡的钞针已经咔咔作响。
水温逐渐升高,鳝鱼们好像无知无觉。据说,用这种方式煮熟的鳝鱼,由于不会经历被杀的过程,它们不会挣扎,所以肉质鲜美。
一锅汤慢慢煮沸,周豫将锅盖掀起时,看到了奇异的一幕。锅中有一条鳝鱼的头尾已经煮熟,但它的腹部竟然向上弓起,露出在沸汤之外。这条鱼虽然早已死去,它的身体却保持弯起的姿势而不倒下。
周豫心生好奇,立刻将这条姿势奇特的鳝鱼捞出锅来。他找来一把刀,将这条鱼轻轻地剖开。他想知道,这条鱼为何要将弓起腹部保持这样一个奇怪的姿势。
鱼腹破裂处,露出满满的鱼卵,数目之多,难以计算。
原来,这条母鳝为让肚子里的孩子避开滚烫的汤水,它情愿将自己的头尾浸入沸汤中,将腹部弯起,直至死去!
目睹此景,周豫呆呆地站在那里,泪下潸然。
寻思鳝鱼犹舍命护子,自己对母亲,却仍于孝道有亏。周豫感慨之余,发誓终身不再吃鳝鱼,并对母亲加倍地尊敬与孝顺。
历史爱子故事篇二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大家都耳熟能详,该句出自鲁迅先生之手。但是“孺子牛”这其中的典故相信大部分人不甚了解。
“孺子牛”出自《左传》:
“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春秋时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荼是齐景公的幼子,而齐景公非常疼爱这个小儿子,荼从小便受到万分宠爱。
有一次,齐景公陪荼戏耍,为了让爱子高兴,他口里衔根绳子,扮作老牛的样子,让荼牵着玩。
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惊呆了众人。
一国之君的齐景公,付出损伤牙的代价哄儿子开心,其人不乏可爱之处,且由此留下了一个千古传诵的爱子典故——“孺子牛”。
历史爱子故事篇三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