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
时间:2020-12-03 12:25:40 分类:观后感
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一)
《我的教师生涯》讲诉了一名乡村老师跨越四十多年的爱恋和执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从海外归国,到了一所名叫月亮湾的乡村小学任教。走过了大跃进、文革、新时期、新世纪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初恋,到结婚生子,直到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头。
我看完之后有种感动的暖和。
梁家辉扮演的教师因为成分不好,来到了农村教书。在农村,他见到孩子们那种单调的学习,便开始教他们学习音乐,但却被校长等安排其他主课取代,梁[因为老师没有名字,故称梁]也因为上生理卫生课被学校老师称为另类。
尽管梁获得了许多学生的支持,但梁还是在夹缝中生存,梁几近崩溃,但依然坚守着教师情操。
在文化大革命中,梁因为关心一个批斗对象的后代而受到处罚,甚至被拉去喂猪。遭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创伤。随然此时的他穷困潦倒,也处于人生的低谷,但总有人一个农村的姑娘守候在他身边,默默地支持他,用农村火热的爱、无私的爱陪付着梁。
梁最后还是能有机会教书,重新走上教师生涯。
这部电影体现的人性、所体现的细腻的爱足以让很多所谓的大片黯然。具体表现在两个字上面——执着。
梁对自身职业的执着,梁对学生的执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他领养家境贫困的学生,让她走向音乐的舞台,他对各种不同学生的一视同仁的爱护,也都是现在的老师所应该学习的。
梁妻对梁的执着,对爱的坚守,对梁手风琴的执着,最后在梁《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手风琴乐曲中磕上了双眼,此时的她,应该是最幸福的。
该剧结尾,梁妻逝世了,梁的儿子去了北京,成家立业。而梁回到了原来教书的小村子——月亮湾,办起了业余音乐学校,梁此时是寻梦来的,用年老的身体来续写曾经在青春河流中奔涌不息的没有写完的梦。
梁是幸福的,从起点到终点,他的生命经过了有意义的轮回。
影片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值得咀嚼。
在风景秀丽的小溪旁,梁支起三角架,架好相机,按号遥控,把摄像机设置成自拍,梁颤巍巍的走道镜头前,准备给自己和这里的风景合影。但当他走到镜头前的时候,相机没有按下快门,而他刚走开的时候,相机却咔嚓一声,拍下的只是小溪边的风景。
在我看来,这个结果是洗净铅华的,梁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在现实的风景里,可能就是如此短暂,不留痕迹。就像他在这个村子里一样,若干年之后,还有谁会记得他,他可能来过,也可能从未来过。那些故事,可能发生过,也可能从未发生。
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二)
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来观看这份期待已久的电影,是值得的。之所以在之前就一直很期待,原因有二,一是《我的教师生涯》在宜昌长阳拍摄,从媒体报道开机的那一天起,就有一种强烈想早点看到这部出自本土的电影,其二,倒不是因为影片强大资深的演员阵容和录制队伍,而是更热衷于关注和欣赏故事主人公的那种精神和品格!
很早就知道,该影片取材于当阳教师郑琦同志一生的教育经历,主人公陈玉的教师生涯就是郑琦的真实写照,我想表达的并不是影片本身的艺术性和可赏性有多高或者说多模强悍。曾经记得几年前在了解和学习郑琦同志事迹的时候在材料中郑琦有这样一句话:我抱定了终生献身于红领巾事业的决心。这句话在今天,在今天的各行各业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有多少人能立下这样的誓言和决心,又有多少人能始终不渝的去实现这个诺言和真正的用一生去完成,我并不知道。甚至是作为曾经做过教师的自己,也无法高声的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人生做出这样的肯定和抉择。我想,这也正是我们很多人所不及的,这也正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所缺乏的一种行业之魂,我们这么繁荣昌盛的国家,人才济济,要是我们每一个人才都都拥有像郑琦或者是影片中的陈玉一样的抱负和决心,我们将很难想象,我们的国家,还能缺什么,我们的人民百姓还能缺什么。我们多期待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还会任重而道远吗?几十亿人口的一个星球上,中国,舍我其谁呢?
使命和责任,是那么的坚定与执着。信念与理想,是那么的高尚与无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舍弃自己的前程和理想,卸下自己的一切爱与哀愁,去完成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去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为了一个个辍学的孩子,为了那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他所承受的却是用一生来完成的千斤重担。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我的教师生涯观后感(三)
《我的教师生涯》是一部由两位影帝影后梁家辉、秦海璐主演的平淡无奇的戏,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却深深吸引住了我的视线。
这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故事讲述的是乡村教师陈玉将近四十年平凡而又真切的教师生活。影片以一种回忆叙述的方式,很平和的讲述着这个家常的故事,充满了感人的细节,百转千回,像一条潺潺的小溪,在陈玉老师与学生,学校之间的事件中慢慢流淌。
陈玉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一心只想把学生教育为有文化有希望的人,却常常没能得到学生和校长的认同。校长把音乐课一周三节改成一周一节,他跟校长理论,校长说:“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是想让孩子学点实用的东西,如果只是写点对联,祭文等,就不用上学掏钱请别人写好了。”然而陈玉他却相信音乐会带着孩子们走的更远。
文革特殊时期,他的学生叶宝富因为要照顾腿伤的父亲叶少国,辍学在家,他就到学生家为学生补课,当周敏提醒他少跟叶少国来往,因为叶少国是“四清对象”,“还有历史问题”,他却说“一个农民有什么历史问题”。人家都背毛主席语录,他却教学生青春期生理知识,因为他想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最后学生都不敢来上课,他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养猪。
文革结束,恢复当老师后,他自己家里并不宽裕,却送学生小洋去参加声乐培训班,因为小洋家条件不好,他就帮别人出钱教学费,还把小洋接到自己家住,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孩子即使在自己的孩子离家出走,自己又生病在床的情况下,还坚持接送小洋。
改革开放后,为了给孩子参加文艺演出定做统一的服装,他带学生自己打工,编竹篮,结果钱被骗了,他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人会骗孩子的钱,自己去北京去找那家工厂,结果被告知工厂倒闭了。他没有跟学校里说,自己垫付了服装费,老婆把猪卖了才凑足了钱。学校为了升学率,把副课让给主课,每周模拟考试,他却坚持教学生美术,让学生欣赏优美的书法作品。学生辍学打工,他却到灯红酒绿的世界,把稚气未脱的学生接回自己家住,让她继续上学。
看了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能够敢于平凡,能够敢于一辈子平凡,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老一辈的教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唯有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才不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总之,这部电影拍得真实、感人,表现出了平凡中的伟大,表现出了创作者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也使我受到了教育,受到了震撼!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