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时间:2020-12-03 11:56:48 分类:观后感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一)
郭明义从让大家熟识到现在已经很久了,他的标签很鲜明,“新时代的活雷锋”甚至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之一。郭明义的事迹在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塑社会道德理念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宣传,新闻、微博、电影和话剧等等一切可以全方位诠释的其精神世界的媒介都来展这样一个寻求内心满足的、一个简单的好人。
在关注了一些郭明义的报道之后,我曾经质疑过郭明义的行为,他是否有些造作,有些被“架上神坛”的意味,或者在各种报道蜂拥而至之时,是否被“绑架”了人生,从此或许他只能和妻儿挤在小屋里,过贫寒的日子,不能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以这样的方式来继续撑起自己的荣誉……
这样的想法似乎也应和了好些人,但我想是没有进一步接触郭明义事迹的人。
观看了电影《郭明义》,让我第一次较全面的看到郭明义,这样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一个舍己为人的好人,一个新时代的活雷锋。电影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泪中带笑、以点带面的展示了郭明义的生活和事迹。我被感染着,一个词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那就是“信念”,和平的年代没有了战争的硝烟,没有了五六十年代建设新中国的“干劲”,人们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郭明义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的信仰,延续着雷锋的故事。他的生活在助人中得到满足,在被助人的脸上得到欣慰,他是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我为曾经浅薄的质疑感到羞愧。人的追求不同,但相同的至少应该有一点,那就是做一个好人。佛家的“福报”,哲学的“因果”,我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一切善行都是做一个好人的途径,勿以善小而不为,郭明义就在点滴的小事中汇聚了大爱。亲其师信其道,郭明义因为自己的善行而感染了许多人。
观影之后我兴冲冲地将郭明义的事迹复述给了家人,我们更加确信人性之中的闪光是源于精神世界的丰满……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二)
鞍钢一个普通养路工人郭明义,从部队到地方,从工厂到家庭,十六年来只图奉献,不求索取,让人从不理解到理解,由观望到积极参与,成为以实际行动学雷锋的标兵,他图的是什么呢?并不是功名利禄,只是一份心安,一份良知,一份普通中国人的普通而伟大的情怀,一份平凡但生动的人生答卷,一记掷地有声的回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优胜劣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承。同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向往,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胸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奉献。
电影《郭明义》观后,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当年的雷锋精神,少年时代曾唱着歌儿的学习,无论社会还是校园里一再提倡,不知几何时,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被岁月冲淡了颜色,经济利益至上的今天,我们的精神家园里还有些什么?我们荒芜了什么?我们还会不会记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殷意?
人的渺小是相对的,精神的映射却是无穷的。螺丝钉精神,哪怕在他人眼里显得傻、哪怕穿着不时髦,哪怕学问不高深,但其心灵的美是挡也挡不住的。
被誉为当代“雷锋传人”、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辽宁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用其内敛而挚热的爱,彰显一个普通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怀,他不说什么,不图什么,不奢望什么,但正是这些不介意,让他无意中见证自己平凡中的伟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见证了“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这句话。
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淡漠教育多少,我们将来的社会发展就会被贻误多少,这是无须争辩的事实。前人曾经是历史的主人,我们是时代的主人,后人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以人类的精神层面关系到社会的内涵和风气,人文底蕴更是我们潜移默化中体现的一种本质。奉献精神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的精神,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郭明义已成为当代人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多几个郭明义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何愁不更加兴旺?我们的民族何愁不更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央视春晚,见到了郭明义充满笑容的脸,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国家对平凡人的重视。红色,不但是中国国旗的颜色,不但是心的颜色,更是我们国家自强不息、努力发展的底色。《郭明义》这部电影,实为教育意义的大片,旨在激励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热情讴歌时代精神。不断弘扬雷锋精神和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楷模郭明义,把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说雷锋曾被喻为螺丝钉,那么郭明义就是一只为国不计个人得失的辛勤奉献的小蜜蜂。国家对郭明义精神的大力提倡,是奉献精神传扬的最佳表现方式。只有国家高度重视,国民思想道德水准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正因郭明义这样的人的存在,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三)
《郭明义》企图触摸人心那厚痂包裹着的柔软部分,可是在物欲横流中它注定不温不火,做娱乐片没有娱乐性,做故事片故事不精彩,做主旋律就更不靠谱,因为主流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官员和老板们根本就没有心,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抓住耗子和鸡的屁。
郭明义是鞍钢的普通职工,十六年工资总收入为二十八万元,捐款助学之十二万。陆续五十六次献血,结婚二十多年,他一家人居住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不管社会怎么变,不管外人如何看,郭明义泰然处之,坚持自己的幸福观,帮助别人就很快乐,他总能找到比自己困难的人。郭明义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如果讲良心,《郭明义》在表演上肯定是感人的,成功的表现传统美德,许多观众为之洒泪。应该说郭明义在这个社会并不孤独,有不少类似的人,隐身捐款给困难的孩子,隐身捐献干细胞,但无论人数还是行为都绝对称不上主流,连支流都称不上,()只能算极个别现象。特别看不出这种极个别现象会是那种可以燎原的点点星火,因为离离原上草没有可燃性。
郭明义所作所为是因为自己是党员吗?换个角度说,党员的形象就是郭明义这样的吗?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克己奉公,恪尽职守,这些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大有人在,而他的时代精神在哪里呢?电影中,郭明义去一家网络公司与总经理的谈话最具典型意义(怎么能通过审查?),总经理不理解郭明义的行为,凭郭明义一己之力怎能解决社会问题,并问郭是否对得起家人,郭所答非所问,大义凛然地说那位总经理二十多年没看党章了,党员都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当下最关键的悖论,一部分人先富是以损害另一部分人为基础的,被损害的人也要损害他人才收获利益,当干部是为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吗?党章那么说,谁那么做?那些给郭明义写总结材料的宣传精英,那些论证郭明义时代精神的专家学者,你们自己真信吗?
作为典型的郭明义只是个普通职工,而且是普通职工中比较另类的凤毛麟角。主旋律电影应该表现主流人群,表现官僚、富人、白领公务员,至少应该是中产阶级。典型还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真的郭明义显然不够条件。要是哪个官员像郭明义那样,作为典型才有说服力,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当官为了啥,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还不确定,但在实践中已经解决。那就是权为己所用,情为己所系,利为己所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皆患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单从艺术水平上讲,吃惯了快餐的导演编剧已经不会做大餐了,即便是小炒也带着快餐的味道。《郭明义》有些情节兀突,有些则经不住推敲。演员还是过硬的,侯勇,冯远征,姜宏波,李沁,新人不输老戏骨。
总之,官家推销《郭明义》挣官家的钱,要是走市场恐怕没多少人买账。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