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影评
时间:2020-12-03 11:30:09 分类:观后感
好家伙影评(一)
年,美国纽约市的东布鲁克林区,中学生亨利从小厌恶学习,却渴望成为黑帮分子,神气活现地生活。他逃学为黑帮分子做喽罗,到处惹是生非。一次,他贩卖走私香烟被捕,却坚持不向警方透露同伙。他的做法得到黑帮教父保利。西塞诺的赏识,从此他正式地加入了黑帮并成为骨乾。
亨利和同伙吉米、托米组织抢劫、谋杀,经营各种非法生意。在托米的介绍下,亨利认识了出生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孩凯伦,不久他们就恋爱结婚了。
黑帮小头目比利得罪了性格暴躁的托米。托米就和吉米、亨利一起将比利秘密杀死,并毁尸灭迹。事后不久,亨利和吉米就因殴打欠债人而被捕入狱。凯伦带着孩子探监时告诉亨利,黑手党并没有像承诺的那样照顾他们。为了解决家人的生计,亨利在狱中做起了毒品交易。
1980年,出狱后的亨利与老同伙托米、吉米一起策划了一次巨额抢劫行动。六百万美圆的赃款引来了黑帮内部的纠纷,警察也开始大范围的搜捕。众多参与者被捕,托米也因暗杀比利败露而被黑手党处决。走投无路的亨利只好去投奔教父保利,但却被他无情地拒绝。
亨利无法摆脱警方追捕,只好自首。在法庭上,看破黑帮虚情假义的他揭发了保利以及吉米等人的下落。为了保护证人的安全,联邦调查局把亨利秘密送到了加拿大某地。亨利在更名改性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好家伙》中斯科西斯再次将自己的故乡纽约的“小意大利”搬上银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主人公不再是无所事事的街头青年或者到处树敌的拳击手,而是活生生的黑社会分子。斯科西斯以十分纪实的手法在故事的发生地纽约布鲁克林区进行实景拍摄,更邀请了很多当地的居民担任群众角色。《好家伙》看似传统意义上的黑帮片,实际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国梦”式的理想破灭。在影片的一开始,主人公亨利就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在我看来,成为一个黑帮分子比当美国总统更酷。”随着亨利的成长,他的梦想逐渐实现,但他也同时发现了自己梦想的残酷与无情。与众多普通人为了金钱与权势努力奋斗一样,影片中的黑帮分子也是为此而抢劫杀人,所以黑帮更可以看作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亨利梦想的破灭同时也是所有“美国梦”式理想的破灭。由于斯科西斯在影片中强调纪实性的风格,《好家伙》中的人物与故事显得格外真实可信。如果说科波拉的《教父》系列是黑帮浪漫主义史诗的话,《好家伙》则是一部有关黑帮的纪实文学。
如果说《教父》是一部黑手党家族史诗的话,《好家伙》就是一篇斑斓的黑手党生活画卷。前者波谲云诡,壮阔而雄奇;后者五彩缤纷,真实而残酷。
影片浓缩了帮派党徒亨利的前半生——奋斗、中兴、没落、孑然一身。并通过他的视角,透视了意裔黑手党在美国的生存甚至人生。反映了60、70年代,美国社会的动荡和集体意识的普遍失落。罗伯特·德尼罗、李·奥塔、乔·佩西饰演的3个黑手党徒为了进入家族内部所进行的不择手段的钻营和杀戮,揭示森严的黑手党组织和整个美国社会的长期对立,以及党派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暗喻了非主流拼命融入主流的艰难和残酷。影片的文本意义超出了任何一个单纯层面所能涵盖的内容。
抛开影片的内涵,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也是及其出色的。与吴宇森的暴力美学不同,影片在处理大量的暴力镜头时,选择了短促简洁的手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此举也恰恰符合了黑手党的杀人手法,用亨利的话说就是:“这绝对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不一样,永远没有大吵大闹之后的拔枪射杀,他们总是微笑着走过来,没有任何预兆的朝你脑袋上开一枪。”在马丁·斯科塞斯的这部影片中(当然还有《出租汽车司机》),生命如同草芥的概念不断强化着观众业以脆弱的意识,让你不断的发出一种慨叹:世界就是这样的残酷。这种手法也影响了后世,从日本导演北野武影片的暴力塑造中,依稀看到了马丁·西科塞斯的影子。
电影的配乐也非常值得称道。每每杀人场面出现,总有一段歌剧在耳边响起,善恶美丑的交融,一针见血的挖掘了杀人者自得其乐的陶醉心态,使暴力与罪恶在与纯美结合中,更加显得猩红刺目。全片融入了近乎30首配乐,使这部黑帮影片成为了黑白混杂的奇异篇章。随着乐曲,乔·佩西的表演夸张放肆,近乎神经质的演出为他捧的了一尊金像。
但最令人心动的或许不是这些。大喜大悲——亨利让观众在银幕上体会了另类的人生。“从小我就想成为帮派成员”,这颗种子埋在了亨利幼小的心灵之中,源于他对帮派成员的盲目崇拜和对物质生活的无限渴求。亨利说:“保利动作慢,因为他不需要为别人做任何事。”这句饱含古龙味的格言道出了亨利渴望加入帮派的全部理由。影片最后,面对黑手党和FBI的双重压力,亨利选择了出卖,然后人间蒸发。这让我想起了《忠奸人》。享尽荣华,最终亦会成云烟,这正是我们所永远无法参透的。伴随着最后一句台词:“淡泊一生。”亨利淡然一笑,影片自此结束。那一笑包含了辛酸,也包含了坦然。马丁·西科塞斯这部波澜壮阔的黑帮片留给了观众一个古老的人生哲学命题。
看完《好家伙》,我静静地想了一会,没有激动,隐约有一种失落感,只觉得我的生命像个透明的虚空,需要色彩斑斓的实体来点缀一下,我着迷于《好家伙》这种狂热的点缀。但理性告诉我,这永远不可能。看看《好家伙》,算做了一个梦。
作为黑帮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好家伙》逼真的表现出黑道人物独特的生活形态和与众不同的价值观!片头那句“在我看来,成为一个黑帮分子比当美国总统更酷”虽然已经变得非常烂俗,那么再说一次又何妨?
盗亦有道/好家伙)影评又是一段美国往事
传说中的三大黑帮电影经典:美国往事、好家伙、教父,截止到昨天晚上我全部看全。
当然我非常之不想承认我是昨天晚上看的《好家伙》。毕竟对于一个一向自称超级黑帮片(港片除外)影迷的人来讲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
我喜欢这个电影,非常拼命地喜欢这个电影,从演员到编剧到导演到一切的一切。无论是好家伙还是美国往事还是教父,最后的结局都是幻灭。我就是这样乐此不疲地看着这些关于幻灭、关于破败的电影,一晃很多年。
从某种意义上我是羡慕着那种生活的,不是那些所谓的枪林弹雨纸醉金迷。无关那些表象。那种生活的本质是懦弱而宏大,可怜而狂放的,正好适合我这种没什么本事找不到方向又很容易沉浸在白日梦中拔不出来的小孩。什么都没了,混呗……他们虽然没有志向可言,但至少他们都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一群连黑手党都进不去的猥琐的小人物,在他们自己的江湖上,绽放,爆炸。
或者说,自焚么?
结局还是——背叛,告密,证人保护计划。很多年以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对着屏幕上的老帕哭得泣不成声。那是《忠奸人》,卧底和混混之间的友情,感人的一塌糊涂。“我的朋友也会死。”JD说,“我很痛苦。”最后他的朋友,我亲爱的老帕,把他所有值钱的东西留在了抽屉里给他相伴一生的妻子,又怕她注意不到,便把合上的抽屉拉开了。可是《好家伙》里的“证人保护计划”却远不如《忠奸人》里的干净。他们是混混。他们只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肝胆相照。他们得以活下来的原因只是:他们懂得谋求自保。
这就是我不喜欢港片的原因,去他的友谊比生命重要。我早不信这种说辞了,《好家伙》才接近underworld的本质,杀人灭口,利益为大。Jimmy血洗了所有抢劫案中的有功之臣,Henry把所有所有的“goodfellas”都卖了,Paul付给Henry3200美金,算作他一生的工钱。
核心在于以下两句对白:
“32hundredbucksforalifetime."
"Now,it'sover."
over了的美国梦。就算沾着血腥,依旧无比美丽。这拨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还是会冲上来。无数的人把自己的灵魂淋湿,从此他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湿淋淋的毛巾,轻轻一拧就所剩无多。
看到Henry从警察局里保释出来,四处找他那一包海洛因。"Ineedit!"他的妻子哭得泣不成声,“我把它们倒进下水道了。“相拥而泣的两个人,看上去无比的渺小。
看到Jimmy接到电话以后歇斯底里的在电话亭里哭泣。“he'sgone."他徘徊在了发疯的边缘,下一秒他从电话亭里冲出来进他所能的发泄。"he'sgone."看着老罗我的思绪飘回了那个独属于《美国往事》的街区。"我滑到了,Noodles!"男孩倒下的时候这么说着。这能看作是又一个友情的经典写照么?绝对不可以啊。Jimmy不是Noodles啊,他不知道什么是两肋插刀啊。
看到Paul平静地递给Henry那32hundred bucks。32hundred bucks for alife time.这话说得简直凄凉。想到很多年以前Henry跑去找Paul说“被爸爸打了”时,Paul是怎样干脆的化解了整个事件,只能让人感叹所谓“关怀”的虚伪,以及,那句“你的妈妈在叫你了。”当然,面条连32bucks都没拿着,面条那所谓的守护神占了他的位子,抢了他的女人,害死了他的兄弟,只留给了他35年的自责。
看到Tommy在枪响过后无声地倒在地毯上。前一秒钟他还很高兴地问旁边的黑手党他被“made"了多少年。下一秒,他就被干脆地解决掉了,就像他杀别人是一样,事先决不做任何通告,被杀的人什么都不知道,来不及恐惧,碰的一声枪响,便只好迅速的和这个世界说再见。然后我想到,这个男人还是个孝子呢。好奇怪啊,一直以来都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孝子。
看到了很多。看到了一个远比Noodels胆大的Jimmy,塑造者都是罗伯特德尼罗。Noodles会因为Max想抢劫中央银行而惊慌失措,Jimmy会为了独吞抢来的前疯狂清理功臣。看到了一个远比Noodles的好朋友阴险的乔派西,枪不离身,干脆利落的拔出,干脆利落地结束。
也听到了很多。喜欢死了马丁为本片选的配乐,相当一部分都很耳熟。听到
完结了是么?那个漂亮的underworld?受证人保护的受证人保护,坐牢的坐牢,都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了人生旅途的终点么?
可是卑微如我还是在羡慕着啊。千万次的幻想过找一把AK47一通扫射。underworld一直是我心底的一个梦,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我也不愿它实现的梦。可至少让我有憧憬的权力。
好家伙影评(二)
传说中的三大黑帮电影经典:美国往事、好家伙、教父,截止到昨天晚上我全部看全。
当然我非常之不想承认我是昨天晚上看的《好家伙》。毕竟对于一个一向自称超级黑帮片(港片除外)影迷的人来讲这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
我喜欢这个电影,非常拼命地喜欢这个电影,从演员到编剧到导演到一切的一切。无论是好家伙还是美国往事还是教父,最后的结局都是幻灭。我就是这样乐此不疲地看着这些关于幻灭、关于破败的电影,一晃很多年。
从某种意义上我是羡慕着那种生活的,不是那些所谓的枪林弹雨纸醉金迷。无关那些表象。那种生活的本质是懦弱而宏大,可怜而狂放的,正好适合我这种没什么本事找不到方向又很容易沉浸在白日梦中拔不出来的小孩。什么都没了,混呗……他们虽然没有志向可言,但至少他们都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一群连黑手党都进不去的猥琐的小人物,在他们自己的江湖上,绽放,爆炸。
或者说,自焚么?
结局还是——背叛,告密,证人保护计划。很多年以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对着屏幕上的老帕哭得泣不成声。那是《忠奸人》,卧底和混混之间的友情,感人的一塌糊涂。“我的朋友也会死。”JD说,“我很痛苦。”最后他的朋友,我亲爱的老帕,把他所有值钱的东西留在了抽屉里给他相伴一生的妻子,又怕她注意不到,便把合上的抽屉拉开了。可是《好家伙》里的“证人保护计划”却远不如《忠奸人》里的干净。他们是混混。他们只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肝胆相照。他们得以活下来的原因只是:他们懂得谋求自保。
这就是我不喜欢港片的原因,去他的友谊比生命重要。我早不信这种说辞了,《好家伙》才接近underworld的本质,杀人灭口,利益为大。Jimmy血洗了所有抢劫案中的有功之臣,Henry把所有所有的“goodfellas”都卖了,Paul付给Henry3200美金,算作他一生的工钱。
核心在于以下两句对白:
“32hundred bucks for alife time."
"Now,it'sover."
over了的美国梦。就算沾着血腥,依旧无比美丽。这拨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还是会冲上来。无数的人把自己的灵魂淋湿,从此他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湿淋淋的毛巾,轻轻一拧就所剩无多。
看到Henry从警察局里保释出来,四处找他那一包海洛因。"Ineedit!"他的妻子哭得泣不成声,“我把它们倒进下水道了。“相拥而泣的两个人,看上去无比的渺小。
看到Jimmy接到电话以后歇斯底里的在电话亭里哭泣。“he'sgone."他徘徊在了发疯的边缘,下一秒他从电话亭里冲出来进他所能的发泄。"he'sgone."看着老罗我的思绪飘回了那个独属于《美国往事》的街区。"我滑到了,Noodles!"男孩倒下的时候这么说着。这能看作是又一个友情的经典写照么?绝对不可以啊。Jimmy不是Noodles啊,他不知道什么是两肋插刀啊。
看到Paul平静地递给Henry那32hundredbucks。32hundredbucksforalifetime.这话说得简直凄凉。想到很多年以前Henry跑去找Paul说“被爸爸打了”时,Paul是怎样干脆的化解了整个事件,只能让人感叹所谓“关怀”的虚伪,以及,那句“你的妈妈在叫你了。”当然,面条连32bucks都没拿着,面条那所谓的守护神占了他的位子,抢了他的女人,害死了他的兄弟,只留给了他35年的自责。
看到Tommy在枪响过后无声地倒在地毯上。前一秒钟他还很高兴地问旁边的黑手党他被“made"了多少年。下一秒,他就被干脆地解决掉了,就像他杀别人是一样,事先决不做任何通告,被杀的人什么都不知道,来不及恐惧,碰的一声枪响,便只好迅速的和这个世界说再见。然后我想到,这个男人还是个孝子呢。好奇怪啊,一直以来都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孝子。
看到了很多。看到了一个远比Noodels胆大的Jimmy,塑造者都是罗伯特德尼罗。Noodles会因为Max想抢劫中央银行而惊慌失措,Jimmy会为了独吞抢来的前疯狂清理功臣。看到了一个远比Noodles的好朋友阴险的乔派西,枪不离身,干脆利落的拔出,干脆利落地结束。
也听到了很多。喜欢死了马丁为本片选的配乐,相当一部分都很耳熟。听到
完结了是么?那个漂亮的underworld?受证人保护的受证人保护,坐牢的坐牢,都以不同的方式达到了人生旅途的终点么?
可是卑微如我还是在羡慕着啊。千万次的幻想过找一把AK47一通扫射。underworld一直是我心底的一个梦,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我也不愿它实现的梦。可至少让我有憧憬的权力。
好家伙影评(三)
【一】
千万不能这么想。个人认为,“开创艺术新纪元”和“神作”没有必然联系——前者注重前卫而先锋的想法、概念、与意识,后者则需要完美的执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艺术理念,离“神作”的标准还很远。在电影这行,艺术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实施过程中苛求完美、并且也能实现完美的没几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神作”不仅不应该被吹得如在云端一般飘渺,反倒应该是……像最强壮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实,像这种非常坚实、能经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状态,英语中有个非常适合的词叫“萝卜丝特”(robust)。是的,我认为,“神作”都应该是萝卜丝特的。
可是,“神作”难道不应该是“深刻”的么?
事实是:电影从来没有“深刻”过,而且也没必要“深刻”。个人觉得,“深刻”总得和“原创性”挂钩才有意义。如果电影表达的东西,都是前人思考过、甚至是思考过无数遍的东东,那有什么深刻意义可言呢?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一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是原创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现的东西都有据可查、有前例可援。在这个意义上,且不说“电影一思考,人类就发笑”吧,至少“前人”是会发笑的。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电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题思想,表现方式很差劲,那也是垃圾;反过来,再烂俗的主题,表现方式新颖以至于令人对同一主题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现艺术的胜利。所以,作为“神作”的电影,“深刻”与否是无所谓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评价《阿凡达》似乎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阿凡达》是萝卜丝特的么?是的。
《阿凡达》是深刻的么?无所谓。
所以,《阿凡达》是神作么?呃——暂时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却很简单,不掰开了细说,是难以下结论的。以上说的都是“必要条件”,不具备铁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过来,即使必要条件全具备了,那还得看电影整体以及各方方面面执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结论。
就电影故事而言,想必大伙都知道了,《阿凡达》的故事比较简单,也一点都不深刻。说白了,影片情节在大的层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在个体层次上则是一个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都没啥新鲜的。但是,这种设定对电影而言是“萝卜丝特”的——换句话说——是足以支撑起电影叙事需要的。直观地说,一个“萝卜丝特”的故事给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牵强。《阿凡达》的情节设定,基本上没有让人觉得荒诞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像那种在其他大片中常见的“危险总是追着主角走、但总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没有。我一向比较佩服卡梅隆玩弄桥段的能力:他总是能将一些本来是俗套的东西,调度得让观众感觉“本应该如此”,这就是“萝卜丝特”的真谛;另外,影片故事“萝卜丝特”与否,还可从编导钩织情节背后的诚意与努力来略窥一斑。一般而言,从“诚意”来看影片的质量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没有哪个片方会在宣传时强调自己“没有诚意”。这里关键得看“人”,电影制作“人”里的核心是导演,导演实沉了,这电影的故事也“虚”不到哪去。向来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卡梅隆,绝对是好莱坞最“实在”的导演之一,再加上长达十年的打磨,包括对整个潘多拉世界的设定,积累了如此丰富的“营养”,《阿凡达》这个“孩子”想不强壮都难。
但是,一个“强壮”的、能担当得起整部电影架构的孩子,未必是顾盼生辉、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个人的字典里,“神采”才是一个能达到“神作”级别的电影故事所具备的充要条件。《阿凡达》的故事,尤其是中间部分对于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态、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现,完美地弥补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较沉闷无聊的缺陷,使得整部电影感觉非常紧凑,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也似乎过得特别快;不过,这个故事最终还是流于常规,因为可预期的转折与结果而缺乏惊喜,无法带给人新鲜的感触。
【三】
其实,像《阿凡达》这样常规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过细节设定的丰富化、而带来一些更复杂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对电影表现力而言,其实压根就没啥“先天深刻”的主题,只有对既定主题的演绎“深度”、才决定了电影本身的深刻与否。《阿凡达》所选择的主题,什么“反殖民”啊、“环保”啊、“生态和谐”啊,不管认同其中哪一个,在“唯深刻论者”们看来,无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题;然而,单单选择这样的主题,并不能保证电影本身是有深度的。对于《阿凡达》的故事,个人认为演绎得过于简单、以至于过于浅显了一些。我不需要它从深层次“打动”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观众情感参与的时候“煽动”我、好让我忘掉自己是在看电影而想跳进画面去和主角们一起大杀四方。
从大的方面来说,《阿凡达》对于剧情冲突的设定,是简单的正邪对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阵营内部,也欠缺多样性,彷佛两块铁板在那相互碰撞,阳刚的氛围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气。此外,这样一种简单对立关系的最大不良后果,是角色形象的单一。本来我以为在人类雇佣军这一方,应当是有不同意见的,特别是军事指挥官和行政首脑之间,其想法应当有细微区别才是,那样会使故事与人物都更立体化,可惜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人类似乎是坏人,Navi人都是好人,坏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们)的作为也是常见的典型;而且,每一个角色群,他们的想法都是单一的……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再“萝卜丝特”,也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萝卜丝特”;大家不妨想想:权老实再强壮,能敌得过未央生的俊俏风流么?所谓“神作”,是千万不能老实的(有不知“权老实”、“未央生”为何方人氏者,请致电小学语文老师强烈要求补课)。
【四】
关于《阿凡达》的故事,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类比,个人觉得一个最恰当、却从来没人提到过的框架类似的电影,应该是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样的本来不相干却卷入两大冲突群体的主人公、一样的关于资源掠夺与资源保护之间斗争、一样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关系。这样的故事,比《与狼共舞》更“绿色”,比《风中奇缘》更有社会群体背景,与《阿凡达》想要表达的东东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对比一下《阿》与《幽》,就会发现在框架设定的复杂微妙、以及由此影响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动丰满、乃至最终的情感与思维震撼上,《阿凡达》都是无法比肩《幽灵公主》的。尤其是后者中的幻姬大人这个角色,虽说从行动上和《阿凡达》中人类军事以及行政事务官所作所为差别不大,但行为动机、以及这种动机所体现的人格复杂性,则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简单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爱情,其实是最烂俗的,但恰恰是这种没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泪。偶当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对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温馨面对死亡的老夫妇该多好!他们的人生,有可能是一个将《飞屋历险记》(Up)中那五分钟延长的感人故事……不过,这样一个故事恐怕就很难帮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巅了。我从来都觉得,对于男女感情关系的处理,是卡大神为数不多的弱势之一。他最多能将这种关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会缺乏光彩——《深渊》(TheAbyss)中那一对深海钻探的夫妻档,算是卡老师描绘得最有神采的男女关系了。《深渊》中的男女关系,看设定其实也很简单而典型,但是它有细节,而且是那些琐碎中更见细腻的描绘;而《阿凡达》中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就缺少这种令人回味细节,一切交往的步骤都显得很程式化,没有任何硬伤,但也没有任何火花。这点直接影响了像偶这样爱胡思乱想的观众对这个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鸣,比如说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齐飞的场景,美是美极了,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联想起《狮子王》(TheLionKing)中的“瀑布嬉戏”、与《机器人总动员》中的“飞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飘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love tonight》之类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说,《阿凡达》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细的故事设定,没能让偶激动起来;而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维层次,也不是那种能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的类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温情设定,也有些滥觞。()一般而言,叙事性的“神作”电影,要在以上“冷”、“热”、“温”中至少达成其中一项或者兼而有之;《阿凡达》的故事框架及具体演绎,距离那样的高度还有不小的距离;你可以说卡老师没有那样的野心、或者说不值得为了那样的目标而放弃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样也不能说《阿凡达》能在电影表述方面进入“神作”的范畴。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