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台影评
时间:2020-12-03 11:24:44 分类:观后感
铜雀台影评(一)
最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多学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尤其在剧本创作上,人物性格的设定都照搬了好莱坞的创作模式,这个毛病,又以严歌苓等一批编剧为甚,《金陵十三钗》便是很好的代表。这种现象造成,很多电影均有一个现成的故事模板,剧本创作则是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增加血肉罢了,行话叫填词。因此,很多大片,我们看着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演的,但骨子里边却是好莱坞的,是舶来的。我们少有在自己的话语逻辑套路中寻找突破的好故事,哪怕是中规中矩的故事。
在这一点上,电影《铜雀台》的编剧汪海林做了值得肯定的突破。如果说2011年的《鸿门宴传奇》是一个完全香港套路的“总裁跟员工之间的雇用关系”的商业片的话,那《铜雀台》则很好的摆脱了港片惯有的商业时代的打量模式,用中国传统的文艺笔法,透视了权谋交织下的孤独,并通过这种透视来完成对人物命运的感慨——略显中国古典小说的感慨气质。当然,对“权谋交织”的刻画笔法,是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中所少有的,亦或可以不客气地说,唯独国人,工于权谋。
电影《铜雀台》开篇便是曹操全军缟素,让皇帝跟曹丕等人措手不及,这是权谋;及至刺杀曹操不成,反被曹操到朝堂上来问罪,各方的表演,均是传递着国人惯用的权谋精神;甚至于曹丕急于让曹操称帝云云……说白了,就是互相算计,看最后谁把谁撂倒了。近来,电视剧中的宫廷争斗的戏尤为火热,问其缘由,归根结底还是国人对“心计”一词的玩味甚欢。但诸如《宫》等大戏,均还只是女人心计,《铜雀台》则抛开女人,展现男人间的“宫锁心玉”。女人争斗,多是为男人,而男人争斗,则多是觊觎天下。对天下的觊觎,说好听点,便是政治。有政治,便出军事,出军事,便显杀戮。
鲁迅先生曾有《谈皇帝》一文,其间提到“红嘴绿鹦哥”这道菜,做臣子的要作秀于皇帝,做皇帝也同时要作秀于臣子,乃至天下。这种作秀,便是权谋。臣子作秀不难理解,为何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要作秀?11年麦庄的《关云长》这部电影中,大配角曹操一副大无畏的精神,不怕天下人说他为奸贼,这显然是个人英雄主义,是编剧们的一厢情愿,是对古代帝王权谋的严重忽视。看《铜雀台》,我们便可以知道,不但曹操需要作秀,乃至皇帝也要作秀于世人。权谋这个东西,无处不在,无人可防。及至电影中刺杀曹操不成,被车裂之前的皇帝老丈人说的一句话,方道出权谋真相:得民心者得天下。汉的开国皇帝约法三章,作秀而已,民心便来了,你不作秀,也许只能落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下场。
各路均是表演。《铜雀台》中,曹操在演,皇帝在演,妃子在演,太医在演,曹丕也在演,演的便是权谋,谁最后一个倒下,谁就是赢家。该部电影中,曹操真撂倒了一个接着一个,最后,把自己的儿子也撂倒了,他真成了孤家寡人。权谋导致演戏,演戏导致愈加的要权谋,最终,没有人可以信任,曹操只得孤独。该部电影中,涉及曹操剑冢一场,别有风味,他只能孤独到与死去的敌人为朋友了。借此,戏中曹操需要雎儿,认为只有这个女人还算单纯。当下,中年财主们多找女大学生买醉,未尝不是怀着一个不期也来个单纯的邂逅的目的的。
这便是曹操的孤独,也是世俗意义上成功男人的孤独,源于权谋的孤独,越“成功”则越孤独。电影《铜雀台》以权谋为看点,以“审视权谋导致的孤独”为情怀点,中规中矩,把一个关于“杀死曹操”的故事讲圆满了。当然,这种圆满,是建立在以第三方女性视角的独白基础上的,在权谋之外,未尝不为血雨腥风增添了几丝殷柔。刘亦菲饰演的雎儿,多处独白,一方面弥补了刘亦菲演技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正是通过女性视角来关照男权世界的尔虞我诈。这种独白,为电影凭添了几分文艺色彩,则更显出创作者的浪漫主义来。
《铜雀台》的剧本对白可圈可点,编剧对古典语词的调度值得肯定。但是,整部电影小高潮不断,但最终的大高潮,却没有出彩,于观影者一面来看,缺少了最终的感情爆破,直白一点说,便是看着不过瘾。当然,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更认为,中年男性,尤其略有世俗成绩的男性,在看这部电影时,或许更能取得情感上的认同——毕竟,我们从未放弃权谋,也从未离开孤独。
铜雀台影评(二)
历史其人其事搬上银幕不失为很好的影视剧改编之道,但是我们很显然忽视了历史映照当下的诉求,影片很显然也犯下了这样的错误。作为历史最具争议的人物曹操,任何改编都不为过,编剧们无疑钻了一个大空子,加上有周润发这样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扮演曹操,使得影片几乎所有的戏份都放在了曹超这个人物身上,也使得这个人物多了几分让人敬畏的底气,也就是说编剧们只要不要往“戏说”那个方向而去,影片就算是及格了。但是中国电影似乎缺少那种厚重大气的质感,拍出来的电影,戏说不像戏说,正史不像正史。落得个不伦不类。
王侯将相是历史烟云中一本说不完的无字书,帝皇的阴霾就是整个天下的阴霾,当我看到霸气的曹操走下神台,流露出王侯应有的戾气之后,我知道这将会是一个符合更多人审美习惯的曹操,今时不同往日,善恶是非不需赘言,只有“天下”二字方能动容,影片围绕曹操的权术和刺曹的两拨人展开,从中展现出了曹操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面,也还原了一个集血肉和权术于一体的曹操形象,曹操的霸气、曹操的内心都成为了影片所需要交代的事情,此外权术之下的父子亲情也是一大亮点,影片将“天下”的概念放置到“权术”的后面,使得曹操所作所为都有着一个终极使命,也赢得历史的评价。王权阴影是近年来比较热火的题材,前有《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赵氏孤儿》等电影,但没人能够将这种大型宫廷题材的电影玩得炉火纯青,只能说在这条道路上,人性内心的阴翳是难以表现的重点。前三者未能幸免,作为后者的《铜雀台》也无法摆脱种种窠臼。两次刺曹均将矛盾的重点指向了汉献帝,但是影片未能将片刻间人心的杀伐表露出来,浪费了发哥的表演,也忽视了剧情需要。
说道天下王侯,很多人都将这部电影与十年前的《英雄》做比较,作为前者的野心和作为后者的沉稳,都不能尽说那片历史的烟云,《英雄》所表现出导演的野心不言而喻,而《铜雀台》所表现出商业片的那份沉稳,则让影片少了披荆斩棘的魄力,影片前半部分稍显拖沓,在剧情接近一半的时候才有了第一次高潮,至此,影片在叙事方面就已经打了败仗,更不用说往下剧情人物之间的种种纠葛。
人物表演方面,周润发的表演张力十足,如果没有发哥本片将会大打折扣。刘亦菲的表演中规中矩。苏有朋扮演的汉献帝,让人大呼崩溃,此人演技从来没有过人之处,无论是对白还是表演,都让人仿佛置身于舞台剧的大戏院,动作生疏又夸张,对白让人捧腹,表情没有张力,实在是失败之极。此外伊能静扮演的皇后实为一个窘态十足的现代歌女形象,我实在无法忍受她那蹩脚的表演一次又一次的在银幕中出现。
铜雀台影评(三)
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实在气不过那么多烂评。明明是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了也没看懂。只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还有甚者,估计是冲着YY中的激情戏去的。充了血却没得到发泄,阳萎之余便骂此片不爽,实在是混蛋得不行。
先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部片子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甚至是道具,都堪称绝对的上乘。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导演,能够驾驭这么多优秀的元素,使整部片子几近完美地呈现,不得不欣喜中国电影的未来希望。
再说剧本。这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剧本。众所周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称曹操是一奸雄。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将曹操的奸险一面表达的淋漓尽至。哪怕是央视所拍的三国连续剧,大家公认的曹操扮演者演技高超,但仍然没有脱离原著的描述,即曹操本质上是一个坏蛋,只是这个坏蛋水平太高了,所谓的好人们拿不住他。
但是,这是历史真实的情况吗?事实上,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后,大量的戏剧作品都按照这个路子来对曹操进行描绘。久而久知,我们所得到的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一部小说(演义)。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几个要点,或者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蛮荒时代想一想,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三国演义,作者也没有忽略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要知道,曹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连个屁都不算。一个太监的养子,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权倾一时的董卓却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如果曹操依附董,则荣华富贵不成问题。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独自挺身而出刺杀之。成功说白了也没他什么事儿,不成功就得亡命天涯。这个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电影里的话讲,是有着天真情怀的不懂事的正直年轻人。希望通过刺杀一个人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结果可想而知,平日里天天喊着维护皇权的士大夫们,关键时刻全没了影。亡命天涯的经历才使得曹操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整天想着刺谁的大臣们,根本不是真正为了皇上的安危。他们要的,只是希望皇上成功后,能够争着当功臣,争着能更加富贵。这样的人物关系,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展现了出来。当曹操成为了大臣们口中的“董卓”时,这些大臣们又在干什么?
其实,电影在这里就揭示了中国官场上一个非常邪恶的逻辑。这些当权者们在位子上并没有为统一国家或治理百姓做出任何贡献。却整天打着保护皇权的旗帜,希望把政敌搞垮,然后获得更大的利益。
作为曹操而言,事实上已经承担了整个国家的管理责任。生活在曹操治理下的老百姓是幸福的,所以人人拥戴曹操。然而,作为皇帝的汉献帝和一班老臣们不满意。他们宁可国家给别人抢了去,也不愿意被曹操夺走。人性的自私在这里展现得非常透彻。电影里,曹操对皇帝的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如果皇帝是如汉高祖般英明,曹操倒也可以当个如张良般的贤臣。然而,汉献帝连个屁都不是,除了有所谓正统的血统,没有任何的能力和品质。这点在自己妻子被杀时表现得非常清晰,这是个只会保住自己性命的小人。其它这些大臣呢,更是一班能力也不行,品德更加低下的烂人。你要真是想保护皇权,学曹操当年一样,自己去杀了他便是,为什么一定要逼着皇帝下诏书呢?有份皇帝的血诏,无非是为了出事了可以有人给顶一下子罢了。所以,这些天天喊着为皇帝出力的小人们,真正的意图是眼红曹操的权势,希望取而代之。这些人物,才是真正导致朝代更替的原因。
曹操的愿望是平定天下。这不管是出于对百姓的爱护,还是掺杂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但客观事实是,在那个年代,也只有曹操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来统一天下。试想,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刘备那个真小人手里,后果和下场只怕也一样。更何况,汉献帝这颗棋子在刘备那里也发挥不了作用。真正发现其政治意义的是曹操。等他挟天下以令诸侯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被人抛弃的皇帝还可以这么用的。如果汉献帝落在了孙权手里,恐怕下场更糟。
所以,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想要不使计谋,象一个书呆子一样去平定天下是不可能的。只有比对手更狠更奸,才能把这些小人们一一摆平。分辨一个人的忠与奸,不能只凭是否对皇权忠与奸,而要看其最终的目标对百姓是好是坏,还是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心。
曹操所治下的领土,其实力要超过刘备与孙权之和。然而,即使到其死去,也没有废汉称帝。要说实力和众望所归,称个帝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没有。我的理解是他根本就不屑。众人不是说他是奸雄吗?他就偏偏不称帝。但是,作为他的儿子,曹丕是想死了当皇帝。作为父亲,曹操心里很清楚,也知道阻挡不了儿子的想法。电影中,作为父亲的曹操,明知道儿子也希望自己死,但是在布局给了他一个恐怖的教训后,并没有杀了他,而是选择了将其身边人诛杀,给了他一个严重的警告。当然,他知道死后,曹丕必须要废汉。但是,这也是他无法去控制的。总不能为了自己的名声,将儿子杀了吧。从这点看,曹操际上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的。电影同样把这点表达了出来。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到老仍然充满了理想主义,想拯救天下,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却不愿意当一个迂腐的人。他的权谋、奸诈、实力让对手闻风丧胆,却拿他一点办法没有。长年潜伏的太医在最后大喊,曹操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流血等等这些戏份的安排就是在说明曹操的对手实际上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办法。打又打不过,玩阴谋还玩不过,只剩下最后一招:诋毁他。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真正的强者只有曹操一人。所有玩政治的人对他都是又怕又恨,曹操成为了众矢之的。尤其是三百多年的汉朝洗脑教育下,大量的迂腐之士以其奸为名骂之。罗贯中就是洗脑教育下的牺牲品。该生极其所能杜撰了刘备的仁义和诸葛亮的神奇,但是却无法掩饰一个逻辑上的巨大漏洞,刘备诸葛亮这么牛,屡战屡胜的怎么还被打得缩在川中呢?
那么,为什么在日后这么长的时间,包括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曹操描绘成是一个超级坏蛋呢?很简单,这是统治者维稳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曹丕这皇帝没当几年就被司马家族给弄了去。因此,曹氏家族的史官们还来不及为曹操树立正面形象就倒台了。而司马一族当然乐于将曹操说成是奸臣,而他们自然就成了解救百姓的英雄。
后面的统治者们,谁也不愿意去树立曹操。因为一旦说曹操是英雄,就意味着告诉全天下老百姓,如果皇帝不称职,大家可以取而代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现代民选政府思想的萌芽。然而,统治者们要的就是顺民,就是哪怕皇帝再昏庸,也要让大家死守着忠于皇帝,而对所谓的乱臣咬牙切齿。就是这一顺民和维稳的要求,使得中国历史上不会对任何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大书特书。曹操的观点是只要百姓满意,是可以改朝换代的。而这种危险的思想一旦生了根,皇帝们就该坐立不安了。封建的朝代是不会允许这类民主思想的萌芽产生的。正好,罗贯中这一被长期洗脑了的顺民写了这么一部书,皇帝们还不高兴死了。因此,在中国后面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对让打倒曹操歌颂刘备(因为他好歹是皇族)的故事大行其道。即使有个别作者为曹操翻案,也会迅速被扑灭。就拿这部电影来讲,刚刚试着从另一种可能来演绎曹操,就让一大群顺民们感到不舒服了,更何况在古代。
所以,从这部电影中,其实是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无奈。历史是胜利者写书的,胜利者是会为了它的利益来书写历史的。中国漫长的发展中,事实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剧。缺乏反叛精神,争当顺民,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弱点。历史上,我们也有英雄,但这些英雄死后也斗不过这种民族性格,而成为了牺牲品。于百姓有利的人,在死后却成为了一代代老百姓竞相谩骂的反面人物,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愚民,就因为一个顺字。
正是因为对曹操有了这样不同的看法,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才完美地演绎了这样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曹操。当然,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真正的史实,所以谁也不知道当年的曹操内心是怎么去想的。但是,在所有讲述奸雄的故事当中,编剧和导演们以完全不同角度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和人物(而且这种可能性还极大的),我觉得真的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这处进步意味着中国的电影人开始有了思想,不再以翻拍或者靠特技来夺人眼球了。()这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反叛的精神(这就是被称为科学精神)来看待历史,看待貌似约定俗成的东西,我认为是中国未来启发民智的希望所在。
在这么一个角度下,再来看看主演们的演出,实在是击节叫好。发哥演的曹操将私下的曹操和公开的曹操演得非常到位。手段的奸诈和内心的理想,外面的强大和内心的纠结,公开的冰冷和私下的感情都处理非常非常漂亮。这部电影既然是为了展现另一个曹操,那么,角度就非常重要。编剧又非常好的找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角色,即灵雎。一个唯美善良却又身世凄凉的女孩。她的真正身份是刺客,但是从她的眼睛去看曹操,去讲述真正的曹操,这个视角不得不说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剧中,安排的所有人物的利益冲突,皇帝,皇后,儿子,太医,大臣,喜欢的女人,刺客等等,都是围绕着曹操展开。这里所有的人都要他的命,虽然各自的理由并不同。但是,站在曹操来看,如何对这些人分而击之,一个个把他们打败,本身就是场巨大的战争。事实上,晚年的曹操已经被身边这些人弄得没有精力再去一统天下。对付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这部电影里,会看到精彩叫绝的政治手腕。
只是,曹操仍然是一个人,不是神。他即使知道灵雎是刺客,但也仍然希望能够换回她的真心。最后,灵雎随着他的爱人自尽一幕,可以看出曹操内心的苍凉和无奈。
自己拼命扶也扶不起来的天子,身边一群不干事却天天想把自己弄死的大臣(还不能轻易杀了他们),一个想着自己最好赶快死掉好继位的儿子,一群贴身服侍也可能是要刺杀的宫人、太医们,一个明知道想要夺了自己性命但却能让自己得到最大慰藉的女人,再想想南方还有两大片没有收复的国土和大批蠢蠢欲动的对手。试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曹操该是怎样的英雄!影片似乎也给曹操一生的头痛症找到了原因。这样的压力,这样的环境,也确实铸造了曹操这样一个桀骜不训的性格。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