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生  观后感

1942影评

时间:2020-12-03 11:11:53 分类:观后感

  1942影评(一)

  当看到<1942>这部电影宣传的时候,就很期待,我又是一个从不上电影院的人,只有等了很长的时间才在网上看到,这部电影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形了,听说导演为了让演员更好的拍这部戏,让他们减肥,让他们真的体会到饿的感觉当然这部电影的票房并不咋样,比同时期上映的上年派差,比泰囧更是差了很多,于是网上都八卦馮小刚说‘中国人的素质该提升了’当然他发微博说他并没有说。但我相信他一定是有点伤心了,自己准备了十年的电影没有取得好票房,又准备回归喜剧了。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它是一部历史剧,有个人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但是票房说明并没有特别多的人看。当然我们大家都是理解的,我们中国的人现在是多么的辛苦,大家都想要放松一下,看个喜剧开心一下。别国公司都是12小时服务,我们是24小时,当然这是我们想更快的赶超的人家的结果。法国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其中2小时在喝茶,3小时交流,3小时工作。我们中国工人稍微一加班就是10小时,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很累了。

  对于这部电影,总体来说是很好的,技术效果,人员配置,剧情都很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但是范伟这个演员有点胖了,就是他前期是个厨子,偷吃胖了,但是逃荒那么久还是那么胖就不合理了。剧情之中,人们饿的一个个倒下,令人心酸,国民党的消极救灾领人愤怒。用女儿、妻子换小米,体现了人们的无赖、悲凉,地主虽然尖酸刻薄,但是却没有丧失人性。国民党内部的人大部分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蒋介石虽然前期不救灾,但是后来看到死人太多,也开始救灾,但是他低下的人好像感觉很奇怪似的,他也说北伐之后,他没有和人民站在一起。流露出一点怀念,可以看出他还是有点关心民众的。但是很多的国民党人却是完全的丧失了人性,竟然研制了吃一粒可以一星期不饿的救灾丸,我想这次救灾不力也是国民党大失人心,为后来他的节节败退埋下了伏笔吧。国民党的人去妓院嫖灾民,却说去帮助她们。内部大量人员人性泯灭,蒋介石自己的忘却使他的败退成为了必然,只是可怜那河南300万死去的灾民。成为了国民党腐败的牺牲品。


  1942影评(二)

  文/程现亮

  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电影《1942》,有几次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看到后半部分便倾泻而出直到影片结束。影片的最后主题曲——《生命的河》如细水一样缓缓在放映厅里流转。回家后在这首曲子的循环中写下这些文字。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抗日那段历史的文字和影像,逐渐从对日军侵略暴行的愤恨和耻辱中走出来,思考这次战争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中华民族是如何在八年准确是十四年漫长的战争中扛下来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中国国民政府的坚持、中国军队的顽强我是了解的,但这个影片我看到了另一面——中国民族坚韧的一面!

  1942年河南千万众民众向西逃亡,有三百万死于饥饿或者战火,剩下的七百万人幸存下来,成为我们生命的祖先,成为中华民族的种子。《1942》展示给我的事千万的灾民的苦难和死亡,但我想到的也是电影深层的是思考那年大逃亡这些人是如何存活下来的,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在极度干涸的情形下是如何延续的!

  民族二字是有其深刻内涵的,“民”是个体生命,“族”是群体生命。这两个字是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平时不觉其然,在关键时刻会自然而然的爆发!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对比的非常鲜明,就是面对日军的刺刀和馍,老马选择了馍,委曲求全的做了汉奸;而栓柱选择死亡,义无反顾的死亡。我们不能用国家的感念来评价这两种选择,因为面对生命他们是殊途同归的!

  影片的一开始就说到那一年我们面临的吃的问题,简单的“吃”的问题确实人最基本的问题,是性命攸关的问题!个体面临生命的威胁,所以抛弃“安土重迁”的思想逃亡近千里,目的只有一个——个人生命的延续;丢掉民族尊严背叛国家投靠日本,目的也只有一个——个人生命的延续;啃树皮吃猫甚至吃人也只有一个目的——个人生命的延续。这是人作为人的最基本的诉求,所有日军才说“中国人首先是个人”。

  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胆小懦弱,几千万的人宁可饿死也不去反抗,一个人一口唾沫也能把鬼子淹死!可是看完这个电影,我发现我错了,还是重大的错误!

  因为我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族”的生命的延续。栓柱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日本人烧了他孩子的“核桃风车”。为什么他那么在意那个“风车”?因为“风车”是他孩子唯一的念想。那两个孩子虽不是亲生的,但是在仪式上已经是他的孩子,那么这两个孩子就是他生命在“族”的观念上的延续,一旦族的生命中断,个体生命的意义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推而广之,花枝后来卖了自己的目的也是为了确保孩子生命,老东家到了陕西又要原路返回也是因为他的孙子的死亡带来的绝望,甚至说蒋介石把粮食主要保障军队也是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种子。

  这样看来,中国人骨子的观念就是“宗族观念”和种的延续。逃荒时什么都可以不带,但是不能丢下宗族的牌位,不管逃亡多远,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老家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这个观念的延续。从《诗经·关雎》的“男女为人伦之首”到后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过去人以死后不能入祖宗的灵位为耻,到现在河南“铲坟头”事件引起的全社会的躁动,都是一个“宗族观念”在背后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样很多事情就可以串联起来了。《白鹿原》中白家宁可买地换钱也得给白嘉轩娶亲,甚至白老汉不听到白嘉轩答应他娶亲就不能咽气瞑目都是为了“族”的延续;哪些以死反抗强拆的举动,老百姓帮助解放军获得淮海战役的胜利,都是如此。按照这个逻辑推之,抗日战争即使亡国,也不会灭了中华民族的种,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力是极度坚韧,极度顽强的!


  1942影评(三)

  从听到刘震云这个《温故1942》的名字就随即想到了“温故知新”,至于知什么新就没想过了。也是很早就听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形容,但想象终归是想象,在看了《1942》时才算是,只能说是算是了解了大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暗无天日的浩劫,每一个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什么的人,即使是从各个方面汲取到的信息都不能算体会到了灾难,没有感同身受只能算是了解。

  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观众的哈姆雷特都不雷同。有人说整部电影毫无高潮,也没有亮点,也有人说看得快睡着。但我倒觉得不尽然,什么是高潮?英雄拯救世界?正义战胜邪恶?魔幻动作冲击视角?俊男靓女终归眷属?逃荒路上一个个不断倒下的饿殍,有没有让你心头一紧?一双双饥饿的眼睛闪烁着,男人放弃了妻女,女人放弃了贞操,有没有让你讶异无言?百万人的饥饱都换不来统治者怜悯的一声救助令,有没有让你义愤填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易妻易子,盼死厌生的灰暗世界,有没有让你悲悯苍生?电影里,镜头下展示的是七十年前中国土地上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和人民。我更相信每一个惨烈镜头下的历史比之过去都有不及无过之。真实比虚幻更值得让人肃然起敬。

  不是没有高潮,是从未平淡过。整部电影都是揪着看的,国民党部队战敌不力欺压灾民,花枝起先不肯为两斗小米妥协少东家,到后来为了两块饼干争抢着于栓柱交易,灾民剁碎柴火充饥,官员们在酒肉桌上谈论赈灾,奸商军需官大发昧心的救灾款……一幕幕都让我看到了在灾难面前的种种,让我最克制不住的是星星在被卖到妓院,几次想弯腰都无果羞涩的说是因为吃得太饱了。()侧面的敲击更让我揪心。张国立这次拼命不仅仅在减肥上,戏也更出彩了,印象最深的是当女儿星星排在队伍里等待被卖,老东家眼神的那种期盼和不舍,被挑中后不由露出笑容,在被星星看见后又尴尬的收起来彳彳亍亍的不知道什么心情,也不知道该表现哪一种出来。高兴的是女儿换来五斗小米又够自己和孙子多活几天,伤心的是自己竟然沦落到卖女儿的地步,张国立用表情演出了戏中主角的灵魂。

  但这部戏也有不到的地方,太散,在灾情加战争大时代下,冯小刚想用更广的视角拍出更多人物面对灾难的百态众生,但加进去的人物太多,传教士、白修德、伙夫庭长淡化了几个中心人物的苦难以及观众对于中心人物的同情。一会儿讲小人物的苦难,一会儿又拉到了时代下的抗日大格局,饥饿和苦难都被冲淡了。也因为各种原因,原著里人吃人、灾民被日本人利用对付抗日军队的场景都没有出现,可是既然是历史剧,就要贴近历史,在灾难面前首先要做的是一个人,不负责的政府让自己的民众饿死,为什么不可以为温饱抵制它?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国家荣誉?前提是要做一个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一千万的灾民个个节气大义,在易子相食的情况下,又怎么忍心要求他们这么做?灾民没有错,他们实不得已,蒋鼎文为部下着想大灾之年征军粮似乎也没有错,李培基为了要来更多救济粮换了金条打点走动也没有错,小人物们为了果腹不择手段也只是为了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那么究竟是谁的错?错在老天不该大旱?错在蝗虫不该雪上加霜?天灾已无力改变,可恶的是人祸。统治者的不作为已经是最大的罪恶,还千方百计的隐瞒事实真相。

  马未都说《一九四二》是一部“无责任年代有责任的作品”,而首日票房不佳,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电影的娱乐化趋势,严肃电影逐渐衰落;另一方面,观众在选择影片的时候,更倾向于娱乐化的电影,不再愿意承担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我写这篇影评不是为了给冯小刚这部电影票房在助推一下,而是向影片致敬,向原著《温故1942》致敬,更是向1942年的受难者、真实的历史致敬。

  “回避历史,回避苦难,并不能代表它不存在。警钟长鸣,以史为鉴,才可能避免悲剧重演。”我要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见识到了那个年代黑暗的一面。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