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影评
时间:2020-12-03 10:56:02 分类:观后感
钢琴教师影评(一)
这部电影改编自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同名小说。通过对一个心理畸形的女教师以及一段扭曲的恋情的描述来表现一种病态的情感、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
艾丽嘉是一个中年的钢琴女教师,高超的技艺使得其在业内享有盛名。但是已经不惑之年的她依然和自己的母亲挤在一个狭小的公寓里。老太太是一个古板刻薄的人,对已经中年的女儿,依然十分严厉,处处都要管,每天几点上课,几点回家,钱花哪里了……甚至晚上还睡在同一张床上。
艾丽嘉又是一个欲望十分强烈的人,长期处于母亲严厉的压迫与全方位的监控之下,其心理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尤其内在与外在发生了强烈的错位。外表上,她是一个严肃严谨的音乐家,治学严厉,技艺高超。每次出现,都是板着脸,手抱在胸前,表现出强烈的自卫心态,身子也裹在大衣里,全身的颜色单调而严肃。似乎就是一个严谨古板的音乐家和大学教授。可是,另一方面,这种长期强烈对内在欲望的压制,也滋生出了另一个堕落扭曲的人格。她喜欢去成人录像厅里看录像,并且依靠嗅之前的人扔下的纸巾获取满足,她喜欢去停车场偷看情侣亲热,来寻求刺激,甚至用刀片割伤自己的私处……
生活似乎就在这样的矛盾中进行着,直到一次聚会,艾丽嘉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弹奏者华特,他英俊潇洒,年轻力壮,作为一个业余钢琴手,其天赋却使得他拥有超出其他钢琴师的演奏效果,艾丽嘉立马爱上了他。而华特也被艾丽嘉的成熟优雅所吸引。
华特聪明又主动,立马就报考了艾丽嘉执教的音乐学院,希望靠近艾丽嘉。而艾丽嘉则克制了自己的冲动,反而表现出了冷淡和严厉,对这个喜欢的人给予了诸多责难与挑剔。这段感情也就隐藏在了内心的深处,不敢去直面自己的喜欢与厌恶,也许许多人也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感觉。华特还是进入了艾丽嘉的课程,可是艾丽嘉从来不看他,却总喜欢躲在暗处观察他。华特很疑惑,他无法弄清这个严肃而没有表情的女人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一次音乐会排练上,华特对自己的一个女学生表现出了关怀,这极大的刺激了作为老师的艾丽嘉,她于是暗中将碎玻璃放在学生的衣兜里,割伤了这个即将开始个人演奏会的学生。艾丽嘉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对华特大发醋意。华特终于弄清了艾丽嘉原来也是爱自己的,于是在洗手间里,两人相拥了。可是令华特疑惑的是,艾丽嘉与一般女子不同,似乎对性爱有着古怪的爱好。
之后,艾丽嘉都刻意回避华特正面的爱,依然表现得如同一个古板的教授一样。后来,她给华特一封信,信里的内容却令华特大吃一惊。她要求华特捆绑她,虐待她,在她母亲房间的隔壁凌辱她……华特无法接受这样的爱,这样的性,于是逃走了。
当夜,母亲又开始了对艾丽嘉的辱骂,突然,艾丽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欲,于是死死抱住母亲,亲吻母亲……同时,华特也忘不了艾丽嘉,终于,发狂的他冲进了艾丽嘉的房间,按照艾丽嘉信里所说的凌辱了艾丽嘉,并且强暴了她。艾丽嘉此刻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幻想中的快感并不存在,反而这很痛苦。
第二天,艾丽嘉要去代替那个被自己割伤手指的学生演奏,她带了一把刀在身上。站在门口,怎么也等不来自己的恋人,当所有人入场后,华特才与家人姗姗来迟。艾丽嘉想要拿出刀冲上去,却迟疑了。华特若无其事的与其打招呼,微笑着入场了。最终,若有所思而伤痛欲绝的她又想自裁,当刀尖插入身体时,她再次停住了,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迷茫的她拉开门,沿着黑暗的街道,飞奔而逝……
看完电影,最震撼的就是在于影片对复杂人格与人性的表现力以及对于人的隐私生活和隐秘体验的挖掘。
古板严肃的艾丽嘉,长期被母亲监控与压抑的欲望滋生了这样一个喜欢虐爱的人格,她不知道真正的性爱是什么,于是幻想出了许多刺激的场景,想要去体验,长期以来,她在各种肉体与精神上体验着自己的快感,边缘的性成了其隐秘的私生活的全部乐趣,她一直在等一个爱人,一个施虐的恋人。艾丽嘉的母亲,长期对子女过多的管教,也让人吃惊,已经中年的女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得到母亲的准许,即使孩子也不会被这样束缚吧?有几个地方很让人印象深刻,艾丽嘉每次去成人录像厅,都要对母亲撒谎,一旦回家晚了平时的时间,母亲就开始不断往学校打电话。对女儿买衣服,母亲也多番指责,甚至拿走认为不合适的衣服。母亲成为了艾丽嘉生命里的一座大山。过度的压抑,长期也就造成了一种反弹,于是艾丽嘉眼里,母亲也变样了,一方面,她畏惧母亲,一方面,对这种畏惧的挑战成了其快感的来源。所以,她幻想自己在母亲房间的隔壁被凌辱,母亲可望而不可即的样子让其激动不已。乃至于最后抑制不住而对母亲施暴,正是这样一种反弹,征服感,让艾丽嘉找到生活的平衡。所以,最终当被逼疯的华特真正按照信上所言在母亲面前殴打自己,凌辱自己时,艾丽嘉才猛然发现这不是自己渴望的那样快乐。当华特强暴自己的时候,真正完成了一次性交时,艾丽嘉惊恐的神情那么默然、那么凄凉,她是如此厌恶和难以容忍这种正常的方式啊。长期习惯了各种边缘性活动的艾丽嘉,已经不能像常人一样体验正常的性了,所以华特多次与之寻欢,不是因为艾丽嘉的古怪嗜好让华特伤心就是华特的正常行为让艾丽嘉作呕。
导演与演员的对这种私生活的扭曲把握得十分出色,尤其艾丽嘉的双重人格,让人吃惊。如此强烈对比的个性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冰炭同炉,就是为了最终悲剧的结局埋下伏笔。艾丽嘉严肃庄重,多少年来,其高超的音乐水准培育了多少音乐家。另一方面,她自私,对于看见自己进成人录像厅的学生,不由分说的责罚。对于受到自己喜欢的人照顾的学生,就要毁掉她的双手,即使断送其前途也在所不惜。冷酷的她,喜欢受虐的同时,也不在乎外人的感情。这就是艾丽嘉,一个怪异扭曲的人。
扭曲的爱,这就是艾丽嘉对真正爱的理解。用华特的话来说就是,“你不能用自己古怪偏执的爱去侮辱一个男人!”两人相爱了,但是正常与错位毁灭了两人的关系。艾丽嘉的一意孤行,华特的越陷越深乃至最终的失控。于是,华特最终选择与艾丽嘉形同陌路,艾丽嘉在杀与自杀中挣扎,最终选择报复性的自残来抑制这种痛苦。
影片是压抑而痛苦的。不同人物的命运都充满了苦闷与不安。艾丽嘉在外在于内在的不同需求间被撕裂,最终崩溃。华特在爱的煎熬中从受虐者变成了施虐者。艾丽嘉的母亲处处无微不至的对艾丽嘉的“关心”,想要永远守住艾丽嘉的偏执的母爱导致最终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女儿。
爱被情欲撕扯,情欲被欲望毁灭。于是,冲突过后,除了痛苦,什么都没有留下。
钢琴教师影评(二)
昨晚又看了一部添堵的片子《钢琴教师》。看罢除了感慨嗟叹以外,觉得有些纳闷与不解。影片说的是一位年届四十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她与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没有男人的位置。艾丽卡感到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她的人生因为一个学生的引诱而改变了。
我不明白:明明是一个有学识有名气的钢琴教授。在感情方面却是如此空白,在爱情方面竟是如此变态。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想:这其中与她的家庭教育管制与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她母亲事事过问,事事禁忌,事事控制,女主人公毫无任何自由可言,如此病态的家庭教育,熏陶炮制出的也是一个精神情爱上的病态女儿。她忧郁内向自闭。可她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感受。她还有着高蹈于庸众之上的优越感与独特性。就是这样一位看似优秀的教授,可她同时也有着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她本来是需要爱,渴求爱的,但却不懂如何表达,不懂如何爱自己心仪的男人。竟然发展到一个本身爱她的男人出于对她的报复变态地折磨她,打她,羞辱她。我不了解这部片子的创作背景,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评论与剖析,但是至少我从片子本身看到了家庭教育的失败,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悲哀,一个女人的悲哀。
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看法: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爱意,并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爱意也是个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感染对方,也能取悦自己。是的,这需要一种与人相处的能力。这能力的创造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教育。
带着这些看法与感想,我对这部片子进行了更深的了解。()我从网上知道:这部片子是根据法国同名情色小说《钢琴教师》改编而来的。以下是网上的评论。据说小说是欧洲一本经典的女性主义文本。耶利内克这位天才另类的女作家,正如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所说,她在《钢琴教师》中以惊世骇俗的笔触、独特的语言激情“描写了一个无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面对的是强权与压抑,是猎者与猎物之间的根深蒂固的秩序”。
《钢琴教师》中的人物与情节极其简单,人物高度符号化,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可以作为寓言来解读。耶利内克的写作实际上受到奥地利另一位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影响。高度符号化的人物,梦魇般的人生,冷酷而无情的现实世界、令人震惊的全方位异化,现代人绝望而荒诞的生存处境,等等,这些都在提示这种关联。但是耶利内克的写作更是向着当代敞开的,她以精微的生活细节丰富、拓展了卡夫卡所表现的主题,从而对当代文明的批判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钢琴教师》里,对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对当代媒体对人的意识的控制、对当代音乐等艺术样式对人的意识的严格控制、对无所不在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深入了男女性爱这一生命的原动力之源的发现,等等,她都有令人惊讶的发现,甚至,耶利内克还指出,亲人之爱也变成了一种可以量化和计算的经济学公式,母女关系变成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爱情成为两性的战场,性爱没有愉悦和快感,做爱的双方都在想着许多做爱之外的因素:男人只是受利比多的驱使而急于排空那些液体,与愚蠢的公牛无异;女人只是被动的容器,稍有反抗便会遭受悲剧性命运。
当然这是小说,是影片,但又不仅仅是小说,影片,希望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这样的阴暗面少些,再少些。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