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
时间:2020-12-04 17:03:35 分类:读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一)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二)
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写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原本以为是历史纪录片,便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我去同学家玩,我看见我同学在看视频。我就问她这是什么片子,她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啊!”我心想:什么这不是历史纪录片吗?还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这本纪录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让我喜欢的美食是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我吃过,在我去兰州游玩时吃的。现在还记得那一碗面,在一个粗瓷大碗里,满满的汤和面,上面漂着辣椒油,几片青萝卜,一小撮绿绿的香菜和蒜苗,里面还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三)
文/韩霞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舌尖感受的国度,这首先应该归功于大自然的馈赠,给了中国一个地大物博的物质基础。其次要认识到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和疆域面积很大的多家,各地区、各民族有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全国各族人民得以品尝到各族美食。
中国人向来讲究饮食文化,无论是在家、宴请、旅游都会伴随着赏心悦目的美食、回味无穷的人间美味,纵使只是穿肠过,纵使只是浅尝辄止,留给舌尖却是久久淡不去的回味。走遍大江南北,各式美食遍布全国各地,这也大抵是人们不辞劳苦、不远千里前去的原因吧,在自己的身边总是找不到真正的特色,只有深入民间,深入当地,才能发现真正的传统,真正的美味。但不论到哪里总会有各类快餐相伴,()眼前充斥着肯德基、麦当劳之类,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充斥着各类食品添加剂,或许在我们品尝美食的同时,可以想想传统的美食不仅给我们五脏六腑不一样的享受,更给我们饮食安全,让我们学会善待食物,讲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初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我想起家乡河南的美食—胡辣汤、绘面,想起母亲做的美食,“那种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远比舌尖的感受更能冲击心灵,更能让自己在感激上天的馈赠,让自己去尝试做一些食物,回馈自然、报答母亲。
让我感受颇深的一集中有一位老农自家做饭,用的是价格是冬笋十倍的春笋,因为在他看来这种食材尽管在市场是分价格的,可是在自家的食物中,品尝到最好的味道才是最大的价值。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没落的是小村庄、衰败的是大家族、被埋没的还有中国千年的饮食文化,大自然给我们馈赠,我们靠自己的双手挖掘、加工、制作出精良的食材,我们靠智慧摸索出一道道菜谱,我们靠一种亲情用心做着每一道菜,在美食中品尝着人间亲情,品尝着人生百味,品尝着历史的厚重感。
片刻,美食已在肠内九曲十八弯。良久,各种滋味却是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美味和团聚缺一不可。
当今中国,城市是如此相似,可以用来区分的也只有城市的饮食习惯和弥漫在街市上空的气味了。
人类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