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生  读后感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

时间:2020-12-04 12:32:39 分类:读后感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一)

  你知道么?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看完此书后,吃了个番茄,对着墙打了十来分钟的乒乓球后,才稍稍安静下来,决定写写我的读后感。也许表达的不是非常好,能记录多少是多少吧。

  《刺猬的优雅》,刚开始是觉得自己应该会喜欢才狗急一样的去买来,说实话,开头的几个篇幅没有吸引我,写的没有什么连贯性,是小说,更像随笔,且里面的人物给我感觉很乱,谁跟谁什么关系都稀里糊涂。心里还嘀咕着是不是又买了一本需要搁浅的书?(因为我已经买了好几很赞但本目前看不懂,看不进去的书)后来,坚持着看了几个篇幅,人物关系有些明了了,但文字的深层意思无法理解,只是觉得很美,仅仅凭着这一点,我又继续看着。

  不过书中一个十二岁半的90后的小丫头,身处有钱有权的富贵家庭,准备在十三岁生日的时候自杀,并纵火烧自己的公寓,来惩罚她厌恶的家人(她的爸妈还有姐姐)也是让我好奇并继续阅读的欲望。她天资聪明,思想敏锐,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着,讨厌她的家庭环境,喜欢茶品和漫画,排斥报纸和咖啡,她在准备死前写的一系列深刻思想和世界运动日志,让我很好奇,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怎么会有这样的“深刻思想”语言有些诙谐幽默,看着有时候忍不住捂嘴偷笑。她也是一个刺猬,全身长着刺,外表冷漠,不喜欢跟人讲话,家里人都以为她有什么精神上疾病,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而有谁会发现她明锐的洞察力呢?是勒妮,她被勒妮称为“人类本性的判官”。

  现在开始讲小说的主人公——勒妮,她是一个“刻苦求知、心地善良、爱憎分明、言行优雅、酷爱艺术的房门”,书中描写的勒妮是外表年老、丑陋,并且故意在人们面前显示出一种邋遢无知的样子,极力去伪装自己符合人们心目中固有的房门形象。她是一个刺猬,有着刺猬的优雅“从外表看,她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但内在看,她不折不扣地和刺猬一样细腻,刺猬是一种伪装成懒洋洋样子的小动物,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后来,公寓的5楼住进了一个日本人——小津格朗,如勒妮所说“他有着年轻人的人情和天真,又有着智者的胸怀和友善”,他的到来,切实软化了两只刺猬的刺,那小丫头发现了生活之美,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不再准备自杀。而勒妮,也卸下她的盔甲,不再刻意伪装自己去迎合所谓的房门形象。小津第一眼见到勒妮的时候(就算勒妮极力的掩饰自己的优雅与才华)就感觉勒妮不一般。最初小津跟那小丫头秘密决定悄悄送一本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给她来试探她确实是否与众不同,之后是三次的约会,一次是邀请勒妮到他家里去共度晚餐,一次是一起在他家和下午茶,看电影,最后一次是邀请他一起到高档餐厅共度晚餐庆祝他的生日,最后一次邀请原本勒妮是拒绝的,因为她的姐姐的死给她很大的压力,她姐姐被富家公子勾引并最终抛弃他,从此便一蹶不振而后伤心死去,从此勒妮为了不死在那些人手里,尽量与富人保持距离便成了她的谋生之道。但最后在小丫头的批判下,她决定接受邀请。要知道,他们的约会是多么让人羡慕啊,两人是心有灵犀,不敢相信两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竟然会有如此相似的爱好和思维方式,他们约会的方式与地点是那么高雅与具有格调。(这里算是高潮了吧,看的时候时不时放下书,不想继续看,又很想继续看,内心似乎有一股气憋着,特难受)

  高潮之后,是尾声了,这里我哭了,真想像阅读《兄弟》一样,放下书,哭一场再说。勒妮死了。美好似乎刚刚快要开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本书,极力推荐。呵呵,我想我还要再看个两遍才能更体会其中的意义吧。


  刺猬的优雅读后感(二)

  《刺猬的优雅》对于我这种心不静的人来说是有些无趣的,无奈,作业需要,就浅谈一番。

  妙丽叶巴贝利应该是个日本崇拜者,我们这些华夏民族难免有所鄙夷,尤其是经过了钓鱼岛事件后。腹诽道:小日本不过学了我们的皮毛而已,中华文化才是博大精深,作者真是见识短浅。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中华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可惜,我并非愤青,高举爱国旗帜不过是为了满足内心的虚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一个刚拿到身份证的中国公民,在泛滥西方元素的中国社会成长了十八年,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韩国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的比我们好。当孔子学院遍驻全球,中国新闻常以此自夸时,我们不要忘记,文化属于中国,而孔子学院属于韩国。我们可以破口大骂棒子,鬼子,却不能否认人家的文化传承,也许我们需要的是反省……

  西方元素泛滥,却没有西方文化,是否有些可悲?

  作者在谈到小津安二郎的影片《宗方姐妹》中提及:某些东方文化作为西方人只能仰望,去无法触及,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当今的中国社会,或许就是如此,妄图触及一切西方文化,自以为学其精华。

  仿佛有些脱离此书本身了,那接下来我开始努力探求作者写作意图。

  妙丽叶巴贝利是一个哲学,美学,艺术的追求者,也是不安于社会现实的讽刺家。作者将优雅赋予刺猬内在,促成了艺术的矛盾,一个年老色衰的老门房勒妮和一个性格乖张的十一岁富家女孩帕洛玛。

  一开始便被女孩帕洛玛自杀的叙述吸引,他看清了一张张光鲜面孔下的黑暗,他明白自己身处于一个快要窒息的美丽金鱼缸,()而自己便是那永远囚禁于此的金鱼。看似华丽,实为哀伤……与其在这快要窒息的金鱼缸中忍受一天天污水的浸染,不如早些自行了断。,我觉得这边是他的想法。有些幼稚,却那么真实。

  勒妮,我觉得她的内心有些复杂。他刻意隐藏自己的内涵,甘心做一个别人眼里矮小丑陋粗俗的小门房,来缓和矛盾,却又渴望被人理解,找到知音。她盼望有一个人可以透过她刺猬的伪装,看到他优雅的内在……但她一次又一次冷眼看着上流社会间的虚伪,阶级间的差距,那扇小黑门后的书架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家园。作者似乎在以此讽刺法国社会,揭露那些浪漫下的荒唐虚伪。

  小津格郎的出现是一个转机,所有人都因为他的出现充满好奇。

  “幸福的人家大都相同。”

  “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来自安娜卡列尼娜的这句话仿佛制造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教会,以此碰撞出火花……谈论艺术,谈论美。

  一场车祸使得这一切戛然而止,没有任何过度,那瞬间文化的交汇恍若烟花绽放后只剩满地冰凉,可是我们却不能轻易地评价这究竟是悲或喜……

  遗憾本就是一种艺术,而我相信作者追求艺术……

  此刻帕洛玛明白了“死就是再也看不见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简单而真实,却有那么多的人看不透。

  我们何其有幸,拥有这宝贵的生命,有了这追求幸福,追求艺术的资格。我们没有理由放弃生命如同十一岁的帕洛玛,存在本就是一种艺术,我们没有理由去刻意毁灭。生活纵使黑暗,我们也必须热爱生活。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