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民间童谣_民间最流行的儿歌
时间:2021-07-20 00:00:00 分类:资料大全
童谣是我园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记述着民间流传的经典文化,篇幅短小。下面是励志日小编整理的中国童谣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童谣摘抄
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
二只小耗子呀,跑到粮仓里呀,吃呀,吃呀。
三只小花猫呀,去抓小耗子呀,追呀,追呀。
四只小花狗呀,去找小花猫呀,玩呀,玩呀。
五只小山羊呀,爬到山坡上呀,爬呀,爬呀。
六只小鸭子呀,跳到水里面呀,游呀,游呀。
七只小百灵呀,站在树枝上呀,唱呀,唱呀。
八只小孔雀呀,穿上花衣裳呀,美呀,美呀。
九只小白兔呀,竖起长耳朵呀,蹦呀,蹦呀。
十个小朋友呀,一起手拉手呀,笑呀,乐呀。
1什么1,棍子1。
2什么2,鸭子2。
3什么3,耳朵3。
4什么4,帆船4。
5什么5,钩钩5。
6什么6,大肚6。
7什么7,拐杖7。
8什么8,眼镜8。
9什么9,汽球9。
10什么10,棍子打棒球。
一根棍子轻轻打,
二双筷子里外扒,
三人小组爱说话,
四个小兵不害怕,
五个朋友力气大。
起床歌-小宝宝,起得早,睁开眼,眯眯笑,咿呀呀,学说话,伸伸手,要人抱
穿衣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
小镜子-小镜子,圆又圆,看宝宝,露笑脸。闭上眼,做个梦,变月亮,挂上天。
小铃铛-叮铃铃,叮铃铃,一会远,一会近。小宝宝,耳朵灵,听铃声,找到铃。
学画画-小宝宝,学画画,大蜡笔,手中拿,画小鸭,叫嘎嘎,画小马,骑回家。
大鞋子-大鞋子,象只船,爸爸穿,我也穿,一二一,象前走,走呀走,翻了船。
逛公园-逛公园,宝宝笑,东看看,西瞧瞧,花儿香,鸟儿叫,小草绿,小树摇。
看画报-小娃娃,看画报,睁大眼,仔细瞧,布娃娃,哈哈笑,伸伸手,要你抱。
搭积木-大积木,红黄兰,小宝宝,最爱玩,搭火车,钻山洞,盖高楼,连着天。
小汽车-小汽车,嘀嘀嘀,开过来,开过去,小宝宝,当司机,送妈妈,上班去。
斗虫飞
“斗虫飞,斗虫飞,飞到南山吃露水。
露水吃不到,回来吃青草。”
(妈妈抱宝宝坐在膝上,用手拉起宝宝的两手,将他的两个食指对拢再分开,边唱这个歌谣,慢慢地一说 “斗虫飞” 宝宝就会自己对拢食指。
摇煤球
“摇啊摇,摇煤球
煤球大啊装不下
煤球小啊装不了。
让宝宝躺在毯子上,爸爸妈妈对站,各拎着毯子的两个角,一边摇一边唱。
找朋友 (边唱边做动作)
找啊找啊找朋友 (摇晃头高兴的样子)
找到一个好朋友 (点头)
敬个礼呀 (把手伸到眼睛旁边)
握握手 (同人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先指别人再指自己)
再见! (向人挥手)
中国童谣精选
小猫怎么叫,喵喵喵
小狗怎么叫,汪汪汪
小鸡怎么叫,叽叽叽
小鸭怎么叫,嘎嘎嘎
小羊怎么叫,咩咩咩
老牛怎么叫,哞哞哞
老虎怎么叫,噢噢噢
青蛙怎么叫,呱呱呱
学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下雨了''哗哗哗;打雷了''轰隆隆;
刮风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哗啦啦;
汽车响''嘀嘀嘀;飞机飞''嗡嗡嗡;
宝宝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
我有一个金娃娃。
金鼻子金眼睛金头发。
第一天,我到河边去玩耍,丢了我的金娃娃。我哭我哭,我伤心地哭。
第二天,我到河边去洗衣,看见了我的金娃娃。我笑我笑,我哈哈地笑。
第三天,日本鬼子进了我的家,偷了我的鸡,抢了我的鸭,最后给我了三嘴巴。
第四天,红军叔叔来到我的家,还了我的鸡,还了我的鸭,最后给我了大红花。
第五天,阿姨叫我买苹果,我买了一箱烂苹果。阿姨打我,阿姨骂我,阿姨告诉爸爸,
爸爸告诉妈妈,妈妈告诉奶奶,奶奶告诉爷爷,爷爷告诉同学,同学告诉老师,老师告诉校长,校长打电话,说:“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你的小白牙。本来要打你三百六十五下,马马虎虎打三下。
一二三,剁猪肝;
四五六,揪肥肉;
七八九,按电钮。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小牛牛)毛毛虫
二根手指头,二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小剪刀)小白兔
三根手指头,三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印地安人)小花猫
四根手指头,四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小船船)螃蟹走
五根手指头,五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望远镜)小鸟飞
六根手指头,六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金元宝)打电话
七根手指头,七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长方形)三角形
八根手指头,八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神枪手)神枪手
九根手指头,九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小狗狗)小狗狗
十根手指头,十根手指头,变成变成变成(拍拍手)拍拍手
中国童谣推荐
雪花
千朵花万朵花,
开在蓝天下,
飘飘飘洒洒洒,
飞向大地妈妈,
温暖着地下的,
许多嫩嫩春芽,
为孩子带来了,
无数冬的童话。
堆雪人
堆呀堆,堆雪人,
圆圆脸儿胖墩墩。
大雪人,真神气,
站在院里笑眯眯。
不怕冷,不怕冻,
我们一起做游戏。
冬爷爷
冬爷爷,走得忙,
匆匆来到小鱼塘。
来到鱼塘变魔术,
空手安上玻璃窗。
鱼儿住进水晶宫,
不怕风吹不受凉。
上下刷,
里外刷,
刷得嘴里白花花。
童谣的历史
童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综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同时,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这时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谣,只是由于无人搜集记录下来,所以就湮灭了;即使记下来一点,也往往被附会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大量产生的时期,当时有一批人,冲破宋元理学的束缚,思想比较解放。他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许多领域,加上当时印刷业的兴盛,童谣的创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较好的成绩。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 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此后,这方面的专集才逐渐多了起来。[3]
从现有材料看,我国古代童谣大体上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状况: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内外战争频繁,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童谣也就比较多。在每一个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汉末、元末.明末等时期,都是童谣大量流传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乱世和末世,政治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现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谣为自己造舆论。所以,有着产生童谣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这时统治者的钳制力则相对削弱,使那些生产出来的童谣不至于全部被扼杀。新上台的统治者对那些替自己造舆论的童谣,固然会乐于保留,就是对那些诅咒被推翻的统治者的童谣,也往往持一种容忍的态度,甚至也乐于记录下来,以作为自己“顺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证明。反过来,在每一个王朝的初中期,统治阶级的统治相对稳定,除了歌颂升平的东西之外,真正有战斗力的童谣就不容易创作和保存下来了。
童谣的教育价值
智识教育
儿童的知识浅薄,生活经验有限,而儿歌的内容,又绝大多数是描述一般生活情景、民俗节庆的祝贺,或者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文气象等自然景观,甚至是关于鱼虫鸟兽、花草树木、色彩数字等的想象情节,不但生动有趣,合乎儿童胃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因此,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情趣教育
儿歌的内容,特别重视情感和趣味,能够陶冶儿童性情,变化儿童的气质,使他们养成活泼、爽朗、优雅、天真的性格。孔子不是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话吗?
文学教育
儿歌丰富了儿童的字汇,增强了儿童的表达能力。儿歌中的词句,通常是浅白而简练的。由于浅白,使儿童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期中的意境,并很快地学会新的语汇;由于简练,使儿童容易学到生动优美的句子,无形中增强了儿童语文的表达能力进一步地说,儿童的语言能力,都是从简单的语汇慢慢累积而培养起来的,他们不但从吸收到的各类语汇中扩充了知识的领域,更从这些语汇中的运用中增强了联想及叙述的能力。
品德教育
有些儿歌也蕴含着伦理道德或劝勉讽戒的教育性内容教忠教孝,使儿童能得到陶铸品行、美化性灵的好处。因此,若将儿歌运用到音乐、舞蹈、戏剧、游艺等学科的连结教学活动上,更能达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儿童在半游艺、半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必能更深入地领悟到诗歌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受到深刻而具体的熏陶。如此,不但能适应儿童身心的发展和需要,充实儿童的涵养,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尤其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价值
童谣对3—6岁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著名儿童学家、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我园的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我们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这里度过一个智慧快乐的童年。
春节话童谣
在老北京,过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一首首一段段的童谣伴著孩子们稚嫩的童音,清脆地走进千家万户,在深深的胡同里,在古老的四合院久久荡漾。
一进腊月便有了年味儿,孩子们都盼望著过年,特别是家庭困苦的孩子,平时穿不上新衣裳,也吃不上什么好东西,可是到了过年的时候,父亲母亲就是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吃的喝的,做上件新衣服。
那时候,只要一喝上腊八粥,离年就不远了。于是,孩子们便唱起了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因为大年初一、初二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出去拜年,所以这时候满街都是人来人往的。这首童谣,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人们忙忙碌碌过大年的整个习俗,多少年来一直在北京广泛流传。逗……逗……乞逗乞逗强;年糕蘸白糖,枣儿栗子大海棠。
要过年了,大人们都要上街去买年货,小孩子们则跟在大人后头要各种各样好吃的、好玩的的东西。那时候,街上卖各种风味小吃和水果的特别多,卖主把年糕摊在案子上,买多少,用刀现切,然后再放上一勺白糖,小孩子们就蘸著糖吃。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孩子们又说道: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祭灶是过年时的旧俗,一祭完灶,离年就更近了。这时候,孩子们不仅可以吃到关东糖,还可以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鞭炮。到了三十晚上,穿上新衣,点上灯笼,可以尽情地玩耍。放过了鞭炮之后,子夜时分吃过了饺子,就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了,童谣里说道: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这时候,孩子们都变得很乖,一个挨一个地给老人们磕头。老人们则笑容满面地看著自己的孙子、孙女,每个要发给一个小红包,以求孩子们平安吉祥,这红包里装的便是压岁钱。
过去的时候,孩子们说童谣,常常是即兴加词儿,也许有的是念走了音,有的是为了念起来上嘴儿,所以,有时一首童谣竟有好几种版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就这么说著、唱著,长大成人,走出了四合院,走出了胡同。然而,老北京的风情却依然如故,完好地保留在一首又一首的童谣里。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