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俗语精选
时间:2021-07-12 00:00:00 分类:资料大全
宝鸡历史悠久,是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2770余年建城史,以下是励志日小编为你整理的宝鸡俗语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宝鸡俗语精选一
太太
西府人说话直截了当,见不得矫情、假洋气的词儿。比如“太太”这个词,宝鸡人不爱用,叫起来、听起来都有点不舒服,在宝鸡人的口中,别人的妻子通常被叫作“那家媳妇”“谁的婆娘”等,丈夫叫自己的妻子,一般含蓄地称“娃他娘”“哎”等,甚至啥也不叫,全靠默契。殊不知,宝鸡人抵触的“太太”一词,却是源自宝鸡地区的词汇。
“太太”原指的是周朝“三母”,即周太王的妻子太姜、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周武王的母亲太姒。这三位嫁入周王室的女性贤淑聪慧,尤善相夫教子,培养出了周王朝三代数位圣贤,后人希望女性能具有“三太”的性情与品行,养育出优秀的后代,故把妇女尊称为“太太”。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古公亶父就拥有这样一位女人。《诗经·绵》讲述了太姜陪伴丈夫古公亶父在岐阳创业的故事:“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太姜的德行,汉代《列女传》说得详细:“太姜者,王季之母……生泰伯、仲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太王谋事迁徙,必与。”大意赞美太姜有三方面的优点,首先她性格温柔、贞静,尊重丈夫,有淑女风范;而且太姜聪明智慧,古公亶父每遇到国家大事,都会与太姜商议,太姜也总能提出好建议、好办法;再者,太姜善于教导三个儿子,大子泰伯、二子仲雍三让王位给三子季历,季历也是一代英主,开疆扩土,使周迅速崛起。
太任最有名的故事,当属胎教的发明了。近期,宝鸡市女子德育学校第一堂公益课就探讨了太任的胎教方法,主讲人丁璇女士是河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她谈到,太任的胎教方法不是让胎儿听读书声、音乐声,而是通过母亲的言行举止,去感染腹中的胎儿。太任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丁璇分析,太任这种严于律己、以身示范的胎教方法,使得婴儿在纯净善良的氛围中成长,婴儿在她腹中形成优秀的先天之本,最终成长为一名贤德明君。
周文王姬昌迎娶太姒的故事,《诗经·大雅·大明》把它写得很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太姒仁爱贤德,在娘家时生活节俭,对待自己的女老师也很恭敬,姬昌仰慕太姒的美德,就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姬昌命人把舟连接成一座浮桥,将太姒接到彼岸。太姒婚后依然勤劳节俭,遵守做媳妇的礼数,太姒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贤德,便常跟长辈学习,在她的抚育下,周武王姬发成长为一位胆识、魄力、品德兼具的明君,最终完成了伐纣灭商的大任。
这三个女人为祖孙三代,她们如传递接力棒一样,把周王朝的子女们培育为圣贤。难怪《列女传》作者赞颂“三太”说:“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认为周朝之所以能够文武兴盛,离不开这三个女人的付出。汉代时,“太太”是对贵族妇女的称呼,到了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普及到寻常妇女,这一称呼是对已婚女性修养和智慧的最高赞美。
值得一提的是,周朝“三太”把婆媳关系处理得很好,婆婆爱护媳妇,媳妇尊敬婆婆,家庭和睦温馨,这实在是值得今人学习的地方。家和万事兴,唯有温暖和睦的家庭,才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动力和幸福感。当然,时代在进步,我们在学习古代女性优秀品德的同时,也不必全盘接纳,有损女性个性自由与人格尊严的思想,大可舍弃。
宝鸡俗语精选二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扶风自古多人才,一家全是人才的也不少见,比如班超一家。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他的父亲是史学家班彪,长兄是史学家班固、妹妹是史学家班昭。生长在这样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里,班超自然也不是一般人,他是东汉时期着名军事家、外交家。
年轻时候的班超,干过他认为没有出息的工作:与文字为伍,整天抄写公文。有一天,班超越抄越来气,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立功边地,争取封侯,一辈子与这些纸墨笔砚为伍,能有个啥出息!笔一扔,纸一揉,不干了。这么一个冲动的决定,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弃笔从戎。
在古代,武官的地位是稍逊于文官的,也就是以文制武。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说在外领兵的大将,有的是先考取进士做文官,后来成为统兵将军的,这些人既饱读诗书又能杀伐征战,不好惹。“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句史评,我们就可以看出班超的实力。
其实班超让我们熟知,源于另一个俗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文言文在这个时候展现了不同于白话文的魅力。《后汉书》载:“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乃召待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东汉永平十六年,班超作为使臣出使西域,来到了鄯善国,送上礼物后,鄯善王表示愿意脱离匈奴归顺汉朝,宾主双方都蛮高兴的。结果第二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他们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细查之下,才知道匈奴也派了使臣到达鄯善,并和鄯善王达成了合作意向。好家伙,这危险了,万一鄯善王为了给匈奴表达诚意,很有可能把班超一帮人砍了献给匈奴使者。一不做二不休,只能先下手为强了。一个火攻匈奴人的计划就在班超的脑海里成型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班超带领三十六个属下,挑了匈奴使者的大营,烧了匈奴使者的帐篷,砍了匈奴使者的脑袋,还把匈奴使者脑袋拿给鄯善王,并质问他为何背信弃义。
想象当时的场景,估计鄯善王看着当时的班超,后背都是发凉的。之后,鄯善王表示一心一意归顺汉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流传至今,成为“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的经典浓缩。
宝鸡俗语精选三
下马威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正如这首歌谣中所描绘的,“老陕”性格豪爽,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因为这个性格特点,两千年前的“老陕”班伯先生初次和别人见面时,就把别人给他出的难题成功化解了,他的这次举动也衍生出了一个词语——下马威,今天咱就侃侃这个“下马威”。
“下马威”单从字面上看,这个词和车马坐骑脱不了干系。没错,古人常用下马、下车来表示官员到任之意。这个词语出自《汉书·叙传》:“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说到这儿,该请出我们故事的男主人公班伯了。班伯,东汉扶风人,称得上名门出身。他的老爹班况,汉代官拜左曹越骑校尉,是高级武将一枚。而他的两个兄弟,一个是中郎将,一个为广平太守,唯一的小妹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
据史料记载,班伯享年 37岁,虽然英年早逝,他却留给后人许多故事。翻阅史料不难发现,班伯不但颜值高,而且是一位有胆识、高智商的俊杰。《汉书·叙传》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班伯年少时,跟随驸马都尉史丹学《诗经》。因聪慧好学,大将军王凤对他十分器重,向皇帝推荐了他,汉成帝召见班伯于宴昵殿,见他“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授班伯为中常侍。当时,汉成帝喜欢研究学问,命郑宽中、张禹二位智者入朝讲《论语》《尚书》,诏令班伯侍听。没想到,班伯不但能对答如流,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汉成帝便下令封他为奉车都尉。
汉成帝河平三年,匈奴单于来朝,汉成帝派班伯持节迎于塞下。当时定襄郡(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石、李两大姓因私怨而杀人,官吏追捕凶犯,却被杀死。班伯将情况上报朝廷 ,请愿治理定襄,汉成帝于是派侍中中郎将王舜代替班伯护送单于,命班伯为定襄郡太守。
定襄民风彪悍,此消息传到郡后,人们听说班伯出身名门,年纪轻轻就自己请愿治理这里,“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就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和民众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班伯到任后,第一时间在所属官吏中挑选精锐之士,收捕大批犯罪分子,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震慑了一批不法之人,让定襄郡的百姓佩服不已。
说到这儿,“老陕”班伯的胆识和才气颇让人叹服。而文中所讲的“下车作威”,便被后来的“下马威”所代替。看来,“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就给人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严格要求下属处理棘手事务,以立威严。后来随着词语的转变,“下马威”成了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的意思。加之“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流传开来。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