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励志散文
时间:2021-09-11 00:00:00 分类:大学生励志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像这名言一样励志的大学生活励志散文都有哪些呢,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活励志散文:忙处保持清醒,乱时镇静应对
文/单眼老表
忙处不乱性,要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在繁忙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态度,即不乱本性。这样就需要在闲暇时候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而且注重身心修养;敢于从容镇静的面对死亡,就必须在平日透彻地领悟出人生与自然的循环规律。
身处险境,不乱其性
列御寇是射箭的高手,因此伯昏无人想让他表演一下射箭的本领,只见他拉满弓弦,在手肘上又放置了一杯水,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射箭的时候,列御寇一动不动,那神情真像是木偶人似的。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还没有达到无心射箭的射法,如果你登上高山,面对百丈深渊,脚踏危石,那时还能射的这样好,那就说明你的射箭本领真是达到了巅峰,可是你能做到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身临百丈深渊,脚踏危石,然后把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恭请列御寇上来开始射箭。列御寇看到伯昏无人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站在那里,便伏在地上,吓得汗水浸透了衣服。伯昏无人说:“一个身心修养真正达到顶峰的人,窥测青天如看阴晴变化,潜入黄泉如进无人之境,精神自由奔放于宇宙,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看到这种情景就胆战心惊,有了恐惧的念头,这时候的你要想射中靶不就是很困难的事情吗?”
这个故事是在告诉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不乱本性,才能够达到心神修养的最高境界。
危急关头,心无杂念
一次,禅门名刹最乘寺的山门前,来了一个乞求出家为尼的仕女。只见这名女子走路轻盈,年轻漂亮,给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感觉。她的表兄了庵和尚是当时寺里的主持,马上就拒绝了她的请求。了庵说:“禅的修行对女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不是危言耸听,这都是有先例可循的,昔日有很多女人入空门为尼,但是没有一个修成正果的,反倒玷污了神圣的佛法。何况你还是个天生丽质的美人呢?”仕女听后,在最乘寺的山门前跪了三天三夜,发誓一定要出家。了庵看她心意已决,一心向佛,便如她所愿为她剃了发,取名慧春。
慧春从此一心向佛,晚年隐栖在最乘寺旁的小尼庵里,专为往来的行人端水送茶,为人平易、亲切,大家都很感激她。忽然有一天,她自己在山门前的磐石上堆了许多柴禾,并把它点燃了,自己坐到火里去打禅入定。了庵和尚听说了此事急忙赶了过来,着急地问道:“慧春,你在干什么,不觉得里面热吗?”慧春坐在里面一动不动就像一尊佛像,她平静地答道:“感觉不出来冷热。”在生死和危急关头,能做到镇定自若,心无杂念,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实在是悟透了人生,也达到了以天下为大任、以大义为追求的至高境界。
人在面临生死和危急关头,要想真正做到“忙处不乱性”、“死时不动心”,则是人生一大难事,不是人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人太少。所以,人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身心修养,做到“不乱性,不动心”,镇定自若,才能够真正地彻悟人生,这样也才能够脚踏实地去实践人生、圆满人生。
感悟:历史有远去的尘烟,有近代的风云,更有刚刚远去的时光。纵观人类历史,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悲喜剧。权力争夺,总有人占据主动、稳操胜券;宦海沉浮,总有人左右逢源、立于不败;名利场上,总有人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同时,也总有人满腹经纶却终生不得志;英雄盖世竞败给泼皮无赖;君子清正廉洁却屡屡受挫。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悲喜剧中,总有生存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是人们必知的生存智慧—老人言,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世事如棋,人生如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会这张无形的棋盘上精心地布局。善于揣摩人的心性,知晓历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拥有精妙绝伦的高招,下出变幻莫测的妙棋:强者当更强,弱者将突围,变弱为强。历史的典故以及老人言不仅仅享受到无数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也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博弈智慧,在现实中更好地选择人生策略,多一分成功,少一分失败。
大学生活励志散文:如何快速突破瓶颈
文/古尔浪洼
有天,我与一位朋友在他的办公室聊天,他的一位下属进来报告工作,他与下属讨论了半天,都纠结在用新方法还是旧方法的问题上。
下属走后,他向我直摇头,说,改变旧有的习惯真难,下属们总是很抵抗,不愿意接受和尝试新的方法,弄得他很头痛。
他忽然来了一句:“要不,你帮我们的管理人员培训一下吧?!”还没等我推辞,他让秘书过来,要求通知下去,说下午的培训课改为我主讲。
得,这叫赶鸭子上架啊,不干也不行了。于是我只好临时凑合了个提纲,讲了讲打破旧习惯与学习新东西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对讲课内容的整理。
我认为,打破旧习惯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尝试新方法。此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这个新方法拿来能不能突破现状,而是至少你要有与过去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机会打破过去无法打破的瓶颈。
在尝试新方法的过程中,先不要过分去关注效果,不管是否产生效果,有不同的感受就达到了目的。为什么?因为人还是个习惯性动物,无论多好的方法导入,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抵抗。这种抵抗,不会受你自己的控制,会从潜意识里迸发出来,自动反应在你的行动中。
任何的新方法,都会对你固有的习惯和思维形成挑战,因此,用新方法的困难度和熟练度,比用旧方法高很多。此时,用新方法本身就劳力费神,若你再去对比效果,还没等它真正产生呢,就已经被你否决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新东西,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原因,因为他还没有耐心等到新方法形成习惯,产生实效呢,就已经将其放弃掉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多学?这里牵扯到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了。想想看,以前,是一对一,一个新方法对一个旧方法,新对旧的冲击力不够,自然是新的容易败北。但若你持续坚持不停用新方法,当10种、20种新方法与一种旧方法对抗的时候,不断出现的新方法所代来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就会撼动你对旧方法的坚持。
而且,这些新方法即使最后都被你放弃了,总会有某个新方法中有效的细节会产生效果,被你自觉和不自觉地留下来,当这些细细碎碎的小细节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生的效果就会超过你的旧方法所产生的效果,逐渐会让你产生放弃旧方法的念头。
另外一个原因是,别人用起来有效的好方法,对你而言,未必也是有效的好方法。所以,急于将一个你仅从表面认知,没有任何体会的方法全面导入,彻底放弃旧方法,其实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万一它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呢?那你改弦易辙的成本,可能远高过试试放弃的成本。
所以,还是要多试,因为不断的试,就是你不断感受的过程,这就有点像你在iPad上下载APP,你下载的未必全部都留下来用,有些点开看看就删了,有些试了试,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和习惯,删了,还有些,用的不错,但总觉得缺一些自己需要的功能,删了。
在这种不断试试、用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会如上所说,会修正你的思维模式和使用习惯,另外一方面,用着用着,就忽然会有惊喜出现,某一款,无论是功能,还是界面设计,就是你想要的,就是你的菜,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符合你大部分或者所有的操作习惯。这个APP,自然会是留在你的iPad上,不会被删掉的那一个。新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凡事皆有两面,如果我们学习新方法,都从容易的开始,难的都不去尝试下手,便会慢慢降低我们学习和接受挑战难度较大的方法的能力。
这就犹如阅读中,一个只喜欢看漫画的人,初时觉得漫画好懂,所以从漫画入手,培养了阅读习惯,到后来,再让他去阅读以文字为主表达想法的书的时候,他可能就会产生阅读上的障碍,他可能读不下去,或者读不懂文字的意思。
我不是批评漫画就不是书,它当然可以承载很多重要的思想和信息,但显然,漫画很难提供像文字一样庞大的信息量和深度的内容。
这种在学习新方法的时候,适当地在“容易”中掺杂“不容易”的方式,犹如鲶鱼效应,会激活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鱼群,让它们开始活动,而不是一直沉睡。能挑战和推动我们的思考能力,能使我们的技能持续提升的,其实大多是些与我们既有的东西发生抵抗,或者至少保持了一些让你不舒服的东西。
惟其如此,你的思维、认知和体验,才会从懒惰和懒散中苏醒过来,保持一定的亢奋,从而处于激活状态,去接受相较于以前更加“高级”的东西。
对一个人而言,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和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懂的多,解决难题的能力就会增强。不过,当知转换为行以后,则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能装载和瞬间调动应用的东西是是有选择性的,有取有舍,不能全部的知识都调动出来。
也就是说,解决同样或者类似的一件难题的时候,我们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这犹如一个修自行车的人,只要运用几样工具就可以了,所以他不必在维修台面上摆上所有的工具,那样反而会变成累赘,妨碍他的动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人在解决难题时的知识和工具应用,比修自行车要难和复杂很多,也正因为如此,凡学来的东西,都要进行消化和重组,再创造,从而让它从“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要据为己有。
要想得心应手,就要经心经手,经心是思考,经手是实践,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趁心趁手的,也会产生不趁心趁手的。怎么办?趁心趁手的,自然要保留下来,留在你的工具库中,不趁心趁手的,就要放弃掉,丢掉,忘掉。
这是个比学和用更为艰难的过程。
有些人不会学,不会用,自然没有东西可用。
有些人,只会学,不会用,所以就变成了盛物的仓库,四脚书橱,看似他脑袋的书房里堆了很多东西,但东西是东西,他是他,关系最多如此而已,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化学反应,到头来,不知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甚至哪些是垃圾,他自己其实也不知道。
有些人学而能用,这自然是更上了一层,但精当与否,若不衡量和思考,就会变成未经挑选的工具柜,工具样样有价值,杀鸡却用宰牛刀,打蚊子用了大炮,错配了资源,有时候能解决问题,有时候反而搞砸问题。
到了这个阶段,便到了弃的阶段,便到了弃的时候了。
这里要弃什么呢?弃掉过多的知识,弃掉会干扰你高效应用知识和工具的干扰因素。但此弃,非彼弃。这里的弃,并非说全部忘却掉你已经学到的知识,而只指,在应用的过程中,你要再瞬间决定调用哪些,而放弃哪些。但恰有些人,因为懂的多,而且,也可能都有效,就难以割舍,于是就全部搬出来展示一遍,用一下,炫耀一下,殊不知,这其实也是一种无知。只不过,这是一种博学的无知,有时候,这种无知比那些干脆啥都不懂的无知,更具有破坏力,浪费更多的资源。
《庄子·养生主》中,有个屠户说过有这么一段话:“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有人说了,这不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吗?对啦,知识技能的应用,就应该学习庖丁解牛的技术,在万千刃中取一刀,一刀应用精当,自然常用常新。
大学生活励志散文:你的认真虽败犹荣
作者:刘主编
刚毕业那会儿,去一家单位面试。前台的姑娘说,请您在会议室等一下,老板在开会,一会儿就来。我正襟危坐,因为感觉门随时会被推开,如果我四仰八叉躺坐着,老板进来后对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
5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来。20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来。我就开始怀疑,为什么呢?是不是这个会议室有摄像头,在另外一个屋子里,老板正在看这个面试者在没人时的表现?我再次把腰杆挺得笔直,想象着这并不是一间空会议室,而是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考验着我。
终于等到老板进来,“你好,抱歉让你久等了。”我心里暗暗想,“刚才表现不错,远程监督这一关应该是通过了。”
后来我自己当了部门主管,也开始招人。有时候手头正好有一件事在忙,就跟负责人事的姑娘说,“你让他在会议室等一会儿。”本以为是5分钟就能解决的事,一看时间,50分钟过去了。
匆匆赶到会议室,发现应聘者一丝不苟正襟危坐。“你好,抱歉让你久等了。”对方大多都保持着挺拔的身姿和外交官般的仪态:“没关系的”。
后来,我跟一个同事聊天,说到面试心理。她说,我跟你一样,等人的时候总觉得有个摄像头在监视我,是将要见面的人在考验我,所以我会特别认真。可是,实际上,面试官真的很忙,真的没有时间假装开会,先在监视器里观察你40分钟。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与人约见,我一般尽量准时到。准时的意思是,早到最好,如果不能早到,说10点见,就不要10:02才出现。像北京这种交通状况,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不容易。
为什么要早到,别人是否会在意?大部分人的回复是,“不急,不急,慢慢来!”反正来晚可以找到一百个借口,但准时到只要一个原则就够了。
我自己会通过对方是否准时来评判这个人的特质。总不准时的人不可信,经常不准时的人想太多,偶尔不准时的人生活稍有凌乱,从来不会不准时的人极有自制力。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被派驻到外地的一个办事处。办公室就三个人,我和阿明是从总部派来的,加一个香港人标哥。老板每隔一个月才来视察一次,所以办事处基本上是放羊式管理。
规定是9点上班,我们三个人里,标哥是8点到,我是8点40到,阿明一般是10点半到。
我几乎每天早上进办公室的时候都能看到标哥坐在电脑前,我老远就跟他打招呼,“标哥,早!”标哥一直很照顾我,后来我从那个单位辞职,标哥还跟我联系过几次,给了我一些机会。标哥跟我说,“我觉得你很认真,所以我愿意帮你。”
我问他,“是因为早到这件事吗?”
“也不完全是,就是看你一直在好好干活。”
我趁着这个机会就问他,“标哥,你为什么也一直早到?”
标哥说,“我们香港人说,打一份工,挣一分钱,就要对得起这个老板,对得起这件事。虽然在单位也没事,但万一有事,我在,就够了。”
这不是认真不认真的问题,这是职业化的态度。你尊重你的职业,别人才会尊重你。
再见到标哥是十年后,我们在一个饭局上见面。十年没见,标哥自己出来创业了。他比我有耐心,在那个单位趴了七年,了解了那个行业,带着想法和人脉出来创业,第一年4000多万,第二年2个亿。
这倒也是挺公平的结果,认真的标哥并没有因为每天早到增加收入,但严于律己、尊重职业的他,靠另外的途径证明了这种坚持的价值。
大概所有的认真也是如此。
大部分面试等待都没有人监控,你挖鼻孔也好,躺下睡觉也好,其实都不太会影响面试结果;大部分迟到的后果其实都不太严重,你找借口也好,不找借口也好,其实很快都会过去;大部分的工作状态都没人监督,你偷偷淘宝也好,一直刷手机也好,一天上50遍厕所也好,其实都不太会被辞退。
认真和不认真其实都是做给自己看的。
往往你的认真,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这一点,却至关重要。
能想明白这一点,就不用担心到底是否有人在摄像头里监控你,是否有人要求你按时到,是否有人盯着你的考勤。因为即便这些认真没有被看到,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认真是让自己完整的一种方式,即便是没那么成功,没那么伟大,认真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而且,虽败犹荣。
这种品德,你值得拥有。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