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典励志文
时间:2021-08-29 00:00:00 分类:大学生励志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那么像这样励志大学生的大学生经典励志文都有哪些呢,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大学生经典励志文吧。
大学生经典励志文:待人有礼,少走弯路
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取决于学历、才干或背景。做人真诚,待人有礼,得道多助,才能先别人一步而成功。
人这一辈子,做事之前,先得学会做人。古人以礼为先,将“礼”看作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当今的社会,只有以礼待人,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共处。
生活中,见人施礼,就好比打开了一扇真诚的窗户。有了礼节,沟通就会变得轻松,行事也会更加便捷。任何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伪装真诚。相反,他们正是靠着一片诚心,才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直到今天,礼貌,作为传统“礼数”之一,仍被国人广泛推崇着。礼貌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彬彬有礼的态度,温文尔雅的谈吐,示意的微笑,得体的着装等等。
可以说,待人之礼,由细节决定,却与一个人的修养密不可分。有人说,礼貌是一门“心灵选择的艺术”。这话一点儿不假,礼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东西,“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数、没有气度的人,一辈子都摘不掉“庸俗”的帽子。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礼数。可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诚意的,不是流于形式的。如果把形式化的礼貌看得高于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变得客套、虚假。太看重礼貌的形式,而忽略其真意,到最后,难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礼貌举止,和人的穿衣是一样的道理。既不能太松弛,也不必太紧绷。有的人,逢人做事,太强调自己,原则性太强,骨子里还总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只要别人的言行不在自己的原则之内,他就投以鄙视的眼神。常言道“高处不胜寒”,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人孤立,也不受欢迎。
常言道“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路”,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不想自己被孤立,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努力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对于别人的不足和缺点,尽量包容,不可太挑剔。
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浑浊一些,你好我也好。生活,不是艺术,没有那么多天花乱坠的想象,也没有理想中那么完美。要成功,就得接触不同层面的人。
年轻人常常自命不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看谁都不顺眼,对一些业内的“规矩”更是不屑一顾。然而,这就是人情世故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得学会适应,除非有一天,你厌倦了,身心疲惫了,彻底逃离出这个圈子。
凡事有自己一套标准,有自己的原则是好的,可如果不懂变通,固执己见,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很多人被身边的人“隔离”了,都不明白是为什么。太过于坚持自己的原则,才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到他人的排斥。还有一些人,天生透着一股亲和劲儿,办事灵活,懂得进退,很容易和身边的人打成一片,也十分招人喜欢。
做人,还是世故一些的好。即使自己真的很优秀,也要懂得放下架子,也不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优势来。放下学历,放下背景,踏踏实实地,谦虚地向人学习。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和,价值观不一致,就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暑期到了,一位老教授带着女儿到附近的乡村度假。女儿想玩水,老教授便雇了一条小船,让船夫划到了江心。船开动了,女儿却害怕地缩成一团。老教授见船夫一副乡野村夫的样子,便傲慢地问道:“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啊,我只会算术。”教授又问船夫:“你会化学吗?”船夫回答:“化学?没听说过,也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用电脑吗?”船夫笑着答道:“压根儿没听过。”教授听后,哀叹道:“你不会数学,人生意义已失去三分之一;不会化学,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电脑,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意义总共失去三分之二……人生岂不是很悲哀吗?”这时候,天空飘来一片乌云,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了。如此小的船,还处于江心位置,一旦暴雨侵袭而来,根本抵挡不住。老教授慌了神,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急切地问道:“船夫啊,这可怎么办啊?”船夫淡定地说:“你会游泳吗?”教授愣住了,嘴里吐出两个字:“不会。”船夫则说:“那你的人生意义恐怕要全部失去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某些方面,即使别人不如你,或者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谦虚一点,试着放低自己的身段。尊重别人,礼貌待人,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一定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不要刻意地奉承别人,但可以试着真心地赞美别人。只要善于发现,善于观察,任何人的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世上的很多事都是多面的,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必然要走不少弯路。有的人一路奔波,却在追逐着错误的东西,心静不下来,自然什么都容不下。失败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坏情绪带给别人,给自己一个微笑,坦然地面对厄运,阳光才会流进心底。
以礼待人,不应该只流于表面。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承认自身的不足,你会因此而获得别人的尊重。借人之智,提升自己,少走弯路,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感悟:老人言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草根智慧书。老人言从生活中来,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大程度地回避了各种思想毒素的污染,可以谓之最纯粹的智慧。句句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古往今来,大凡有能耐的人,都是以“学生”的姿态出道,然后才一步步成为大师的。为人处世,既要一分为二地看自己,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别人。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在人生路上有所作为。人生短促,不可能从头来过。聆听老祖宗的教诲,会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老人的智慧,不只体现在对人生的描述和认识,更体现在对一种古老智慧的参透。老人言好比陈年佳酿,历久弥新,能够为今天的人们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老人言教你怎样开阔自己的心胸、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情、怎样创造快乐、怎样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生机勃勃、怎样从容地思考人生。聆听“老人言”,会让人受益一生….
大学生经典励志文:把天聊死
作者:李筱懿
我是一个反射弧比较长的人,说好听点,叫稳重,说难听了,叫呆,比如,一群人说笑话,我总是那个压轴笑,别人笑上半场,我笑下半场,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好像很有智慧深思熟虑的样子,其实,我只是吃过大亏而已。
刚工作几个月,老板看我目光机灵好像沟通能力很强,经常带我出席一些公务场合,成年人对职场小朋友都很宽容,即便说错话也往往被原谅,直到有一次,我聊天把天聊死了。
那天中午来了两位重要客人,其中一位还是我的校友,作为老板秘书和未来工作的对接人,我们四个人一起午餐。吃得正开心,校友问我:“教你们现当代文学的是不是某某?”我说是啊。她接着问:“他课上得怎么样?”
我觉得,是时候表现自己是一个有趣并且有观点的人了,于是balabala:“他是一个好老师,但是太没趣,他的课一半人睡觉,一半人看小说,他还有个最诡的毛病,每一届都要挑全班最漂亮的女生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哈哈哈,怎么,你们认识?”
我嘹亮的“哈哈哈”还飘荡在饭桌上,她已经吐出几个字:“他是我爸爸。”
我老板深深地看了我一眼,没说话;校友的同伴赶紧找话题打岔。
不用猜,那个项目换了对接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糟糕的开始同样是难以为继的一半,这次吃一堑长一智之后,我明白社交关系错综复杂,浅表交往很难判断对面的人有着怎样的人际关系、爱憎喜恶,很难知道ta真正喜欢谁,和谁有梁子。
年轻人都嘲笑过言语谨慎的成年人,觉得“语不惊人死不休”很酷,吃过亏才逐渐明白,那些看上去讲话没趣的家伙,不是呆,而是他们明白标准答案对于职场的重要性。
真正的聪明,并不需要抖太多包袱。
而机灵,是轻飘的,重要的时刻,往往压不住场子。
后来,我进了报社做记者,写财经和人物访谈,开始总是整不出像样的稿子,因为我和采访对象没话可说,我总是像《艺术人生》一样问:“最艰难的时候想到过放弃吗”?“你那时有什么感受”?“你的愿望是什么”?“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些问题一句话把天聊到尽头,只能换来“是”,或者“不是”。
直到后来,我跟我师父一起采访。
她非常会聊天。
她总是聊一些细节,比如:咦,你办公室墙上这幅字有趣,“静水深流”,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呢?再比如:我看过几篇你的采访,但是今天见面觉得你状态比采访中更好,你有什么窍门吗?甚至还有:听说你蛮喜欢星座的,你是狮子座,我是大射手,哈哈,都是火象星座。
比起我滔滔不绝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问一句“你觉得呢”,师父特别明白聊天的价值——会聊天的人并不是为了表达自我,显示自己的聪明、睿智、博学,而是和对方形成语言和心理的良性互动,最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先让对方说爽了,你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讯息。
所以,她首先融洽气氛,每次见面都很会破冰,用细节告诉对方她关注并且试图了解ta,拉进心理距离,心放松,话才能放开。
她让我明白,话说得最多的人,并不是最受欢迎的人,说很多话和“会聊天”完全是两个概念。
于是,我仔细留心了周围那些被称赞“高情商”的人,他们未必自己能说会道,但是都特别善于倾听别人说话,他们明白有效沟通是达成共识,而不是做一道抢答题。
即便我从师父身上明白那么多道理,却依旧克制不住自己话痨的欲望,我喜欢争论,在争论中表达自己打击别人,尤其享受占上风的快感。
那时,我的话风通常是这样的:
别人:报社附近新开的那家港式茶餐厅不错,中午一起试试?
我:有吗?市中心那家才好,报社旁边的菠萝包有股怪味。
别人:你为什么不喜欢韩剧啊,女人看韩剧就像男人看武侠打游戏一样是放松。
我:我还是喜欢有脑一点的剧情,负责任的编剧,你看完了美剧和英剧再也不会想看韩剧了。
别人:《普利策新闻奖图语》很好看,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写得比较清楚,拍摄技巧和获奖理由的分析也到位。
我:千万不要看这种所谓国内专家写的大综合,真想看聊天技巧还不如《奥普拉脱口秀》。
我曾经就是这么一个会聊天的人,擅长三个必杀技:一句话堵死人,我比你牛掰,你好弱智。很多句子到我这儿就变成再也没有然后了,甚至,我自己都听得见话题落在地上摔得稀巴烂的声音。
有一次,我和师父争论一个现在早就忘记的话题,她轻蔑地斜了我一眼:“现在我们就当答辩论,谁也不要让谁,看看你有多大本事争赢。”
我第一次发现,她原来那么能讲,我最后被抢白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发泄,甚至有一种气炸了要落泪的感觉。
她倒了杯水放在我面前:“争论有意义吗?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大是大非值得争得你死我活,你以为平时别人不说话是服了你?她们要么是不和傻瓜论长短,觉得跟你说话浪费时间,要么是体谅你,不忍心真把你说败了,宁愿自己委屈。你争了这么多,获得什么了?”
是的,我获得什么了?
把天聊死之后,往往把路也堵死了。
从那以后,我尝试逐渐改变,即便有时还难免冒泡。
我练习不要接话太快,让自己没有慎重思考的时间;不要说得太多,让别人失去表达的余地;不用总是反驳,堵死其他人的每一句话。
意外之喜是,语言改变之后,我的心态也慢慢转变,从暴躁到安静,从争执到思辨。
后来,我离开新闻部调到广告部,师父给我发了条信息:
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一大帮子记者去采访他们,非要人家说几句惊世骇俗的话好回去写稿子,哥哥想了想,说,据我所知鸟类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这才是真正的炫酷。
或许,我们都曾经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年轻人,所谓的智慧不过是生存的痕迹,和吃一堑长一智的沉淀。
大学生经典励志文:为什么你挤不进去
作者:国馆
我们常说,圈内人,圈外人。就像人是生活在时空之中的,人同时又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圈子里。
有人说,“圈子决定未来,一个人要学会优化自己的圈子。”
圈子很重要,这是事实。但大多数人混圈的真相是,比你厉害的圈子你根本挤不进去。
段位不同,不能强融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活生生的挤圈失败史。
艾玛渴望进入巴黎贵族的圈子,却偏偏逃不了穷裁缝女儿的出身和嫁给平庸的农村医生的事实。她不甘心。
为了挤进巴黎贵族圈,她去参加伯爵的宴会,一翻折腾狼狈归来。她搭讪乡绅,包养巴黎大学生。她不肯放过任何向更好圈子进军的希望,却一次次被抛弃,伤痕累累。
圈子讲究身份和价值,你不够分量,怎么努力挤进去,都不会有人看到你。
你知道中国四个顶级圈子聚会的地点又如何?你拿不到入场券。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来不是玩笑话。段位不同,不能强融。比你厉害的圈子,硬挤根本没有用。
圈子由圈里人和圈外人共同决定
有些圈子你从来没融进去过,也有些圈子,你进了,也会“被”退出来。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里,蓝田玉受邀去窦公馆,曾经的姐妹乘着汽车来,她却坐出租车。姐妹说的近戏自己都没看过。
丈夫过世后,她没了凭依,已经渐渐脱离这个奢华的圈子。这种跟不上圈子的无力感,就像昔日姐妹把“游园”唱的婉转,她张大喉咙也唱不出“惊梦”一样。
同学聚会,开始大家都参加,后来轮流做东,有些人出不起便不来了。于是少数有钱人参加,后来便成了原来的同学挤不进的圈子。
圈子不仅仅是圈里人决定的,而是圈外人和圈里人共同决定的。当有些人跟不上圈子渐渐疏离,剩下一些人便形成另一个圈子越走越近。
有些远离,从来与忘恩负义没关系,不过是自然选择罢了。
不能门当户对,也要旗鼓相当
厉害的圈子很难挤,但不意味着进不去。
为了进入文坛,萧军和萧红曾给鲁迅写信,满心忐忑。
想进鲁迅的圈子多么难,看看他圈子里的人就知道:钱玄同,蔡元培,胡适,章太炎,陈寅恪……随便拎一个人出来都是如雷贯耳的文豪。
但通信几次后,鲁迅便被他们的才华打动。他喜欢萧红的率真和才华,说她是“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他把她介绍给文坛的人,为她的《生死场》作序,还邀请她到家里坐坐,有时聊天晚了还要送她下楼,让她有空再来。
鲁迅愿意把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请进自己的圈子,只因为这是他欣赏的认可的人。
因为一样有才华,所以惺惺相惜。因为是同样性质的人,不忍放弃。
能被邀请进圈子的人,都是邀请者眼中的贵人。能进入圈子的人,本来就有这个圈子的属性。只是早来和晚到的区别而已。
真正的高人,从不把混圈当正事
第50届金马奖,郑裕玲问黄渤“为什么你来金马奖穿得这么随便”的时候,黄渤笑着说,“我在金马奖五年,这里就像在家一样。回到家里当然随便穿啦。”
马云主持精英荟萃的华夏同学会如闲庭信步,不过当玩玩。
真正的高人,混圈子从不是正事,而是休闲。
最好的感情是势均力敌,最好的圈子也必定与你旗鼓相当。你说的话圈里人都懂,进入他们的世界你也如鱼得水。
所以,当你感觉与厉害的圈子格格不入时,不要急着去迎合圈子。当你的格调够得上厉害的圈子时,你不去挤,也自然够格。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